面向个体,照亮万千可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面向个体,照亮万千可能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曹小丽

《面向个体的教育》

李希贵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近期,我阅读了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其质朴的文字叩击心灵。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指导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的指南针,是一份针对教育缺失而发起的倡议书。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与深邃的哲思,颠覆了我“塑造”与“规训”的惯性思维。我体会到,一个教育者的眼光若仅停留于“纠正不足”,便可能错失“发现可能”的璀璨星空。

书中说,“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他们实际上可能会成为什么”。当我们从“硬教育”和“被成长”中抽离出来,就会意识到,“发现”才是教育者叩开学生成长之门的密码。我们应当基于孩子内在的动机和兴趣,综合孩子的素质,遵循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成就属于孩子自己的未来。

在这条“发现”的路径上,学校不再是空泛的场所,而是充满人文力量的教育环境;课程不应标准化与格式化,而应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轨道,强调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构建;教育者放下“标准化模具”,以敬畏之心寻找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志趣相投的团队,是自主与自律并存的公民。

有一种“放手教育”,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成长,满足所需。教育生态的创设与培育,不是“明星校长”的光环,而是全体团队的智慧。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述:只有形成一个又一个教育家群体,才是面对不确定性未来的希望。

“发现”的价值,还在于为“个性化”成长铺设轨道。我们应该发现、关注个体的不同,“多一把尺子,便多一群优秀者”。十一学校开设丰富的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一生一份的独特课程表,这一实践引发我的思考:当戏剧、摄影、机器人编程等成为学校选修课,学生就能发现热爱、走近热爱,迸发惊人的创造力。当教育从“你应该成为什么”转向“你可能成为什么”,那些曾被遮蔽的闪光点——敏锐的共情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执着的工匠精神,终将成为照亮生命个体价值的星辰。

李希贵校长及其团队在新的生态园里挖掘每个孩子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使之在高深的数学里迎接挑战、在科学探究实验里享受乐趣、在戏剧舞台上创意表达,从而萌发出不一样的人生追求。他们在育人的生态园里,挖掘出潜能,挖掘出个性,使孩子逐步走向成熟,学会生存,成为公民,成就独特人生。

过度的焦虑,源于对生命可能性的不信任。我们若用单一的标尺丈量孩子,则会抑制孩子的多元发展;我们应给予孩子丰富的舞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教育者不再追求整齐美观,不再追求“百分百”的分数,收获的将是学生百分百个性化的成长。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当我们急于将孩子塞进预设的模板时,或许正在亲手关闭他们通向星光大道的门。

“面向个体”是生态教育的起点。这本书不是教育方法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教育本质的追寻。真正的教育从不是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而是一场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发现之旅。

当我们学会用发现的眼光替代“纠正”的执念,用等待花开的耐心替代过度的焦虑,教育便能超越标准化困境,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律动中,抵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之境。这或许正是作者留给所有教育者的启示:教育者的伟大,不在于塑造了多少预期中的模样,而在于唤醒了多少意料之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