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基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 邵琲洁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关乎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桥梁。通过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自我认知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提升其心理素质,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基于学情并结合具体案例,从研读教材、确立主题、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读教材,挖掘教育素材
高中英语教材精心构建了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核心的三大主题框架,包括新闻报道的深度剖析、经典名著的鉴赏引导以及视频演讲的启迪,这些多元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理解和实际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了宝贵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基于高中英语课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在教材研读、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讨论会、深入访谈等,为学生搭建提升沟通技巧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确立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笔者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第4单元语篇《中国科学家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 Nobel Prize”)的教学案例设计为例,探索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选择适切的主题,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话题是“科学家、科学发现和科学精神”。这一板块以新闻报道形式,深入讲述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女士的非凡历程。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审视,这段材料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屠呦呦面对科研路上的重重挑战与失败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乐观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鲜活案例,可以鼓励学生正视困难,勇于挑战自我。此外,屠呦呦及其团队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紧密合作,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了协同作战、相互支持的榜样,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人际关系与集体智慧的力量。屠呦呦鼓励青年科学家从中医智慧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服务社会与人类的崇高事业,这一精神启示学生要通过努力学习,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本节课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掌握新闻报道的文体结构与语言特色;提炼新闻报道的核心框架与关键信息;评价中医的重要性,欣赏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品质;体验科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制订方案,组织教学活动
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你是否想过以后成为一名科学家?你能说说熟悉的科学家吗?”接着,利用多媒体引出诺贝尔奖图片,告诉学生我国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相关问题和图片导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新旧知识联结,促使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后续的阅读活动。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和精读,根据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了解文章大意以及屠呦呦的个人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和研究经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屠呦呦和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探寻他们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之前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课堂讨论环节,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一个人的成功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屠呦呦的成功源于哪些内外因素?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协同工作与人际沟通能力。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品质,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展现成果,实施教学评价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某位科学家的演讲稿并在下节课演讲展现写作成果。教师提供辅助信息,比如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卓越贡献及背后的奋斗故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科学家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对学生英语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更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契机。学生在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探究科学家的内心世界,这一过程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内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演讲可采用同伴互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共同完成本课的总结性任务。这一过程巧妙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在相互评价和鼓励中增强自信心,学会尊重与欣赏他人,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解析困难的词汇、句子,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