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校本实践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校本实践

——以“口算小火车”智能教学工具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仲启蒙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积极响应《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AI+核心素养”为切入点,自主研发“口算小火车”智能教学工具,探索技术与教育的共生路径。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从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师生发展、生态构建等方面,阐述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校本经验。

课程重构:以AI为引擎

推动学科体系升级

人工智能的应用倒逼课程体系加快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学校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重构低年段口算课程框架,以AI优化既有课程,创新跨学科、项目化的新型课程形态,为学科专业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设计动态分层课程。依托“口算小火车”的智能诊断功能,将口算能力拆解为速度、准确率、算理理解三维度,建立“基础—拓展—挑战”三级课程模块,实现“一科多案”的个性化供给。

推动跨学科融合。将口算训练与编程思维结合,如设计“火车调度算法”趣味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逻辑,培养计算思维。

建立实时反馈机制。通过AI生成的学情图,教师可动态调整教学重点。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进退位计算薄弱问题,及时增设专项微课,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

教学创新:从“千人一面”

到“千人千策”

传统口算教学中分层教学常流于形式,而“口算小火车”智能教学工具通过三大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难题。

设计智能分层系统。应用内置的DeepSeek算法实时分析学生答题数据,动态调整题目难度。例如,对正确率高于90%的学生自动推送多步运算题,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则提供图解算理视频,实现“一人一策”个性化学习。

形成双师协同模式。AI承担基础训练与反馈任务,教师则聚焦高阶思维培养。课堂上,教师利用AI生成的错题图谱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巧算策略”,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孵化”。

建立游戏化激励机制。通过“车厢解锁”“里程积分”等设计,“口算小火车”将枯燥练习转化为闯关游戏。数据显示,应用使用后,学生日均练习时长增加40%,运算速度提升25%,印证了“兴趣驱动”的有效性。

师生共进:数字素养赋能

新型教育关系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师生角色与互动方式,这一变化不仅将师生与智能技术紧密结合,而且为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教师角色转型。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习设计师”。在“口算小火车”开发中,教师借助DeepSeek设计算法逻辑,这一过程促使教师掌握数据解读、需求分析等新技能。学校同步开设“AI+教学”工作坊,帮助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目前,已有多名教师能独立设计简易教学程序。

学生主体性强化。应用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权,学生可自主设定每日练习目标,并通过“错题博物馆”功能复盘学习轨迹。一名学生反馈表示:“现在我能看到自己哪里进步了,就像游戏通关一样!”可见的成长轨迹,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评价体系革新。学校建立“AI+人工”双轨评价机制,既关注运算结果,也重视思维过程。例如,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草稿修改次数,教师结合数据撰写个性化评语,实现评价从“分数导向”到“素养导向”的转变。

生态构建:技术赋能

与教育本真的平衡

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学校始终秉持“技术为教育服务”的原则,提升育人成效。

强化数据安全与伦理保障。与网络安全公司合作,确保学生答题数据加密存储、分级授权访问。同时,在算法设计中避免“唯效率论”,设置每日练习上限,防止过度依赖技术。

推动家校协同共育。通过应用家长端,向家长推送学情周报与亲子共学建议。例如,开展“家庭口算擂台赛”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解题,既能促进亲子互动,又能消解家长对AI教学的焦虑。

形成区域辐射效应。学校将“口算小火车”接入区域教育云平台,免费开放给联盟校使用,逐渐摸索出“校本创新—区域共享”模式。

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赋能者”。学校的实践表明,唯有将技术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平衡。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AI在项目式学习、综合素质评价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坚守育人初心,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