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引擎赋能教学变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人工智能+”贯通教学全过程——

智慧引擎赋能教学变革

■本报记者 王琼 通讯员 骆建建 吴昊

“云智云智,智能座舱的车机问答系统运行流程是什么?”近日,记者来到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该校软件技术与大数据学院大二学生沈华丽正在通过学校自主研发的“云智教辅平台”自主学习。“人工智能引入之后,可以7×24实时解答我专业方面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这大大提升了我学习的效率,更增强了我学习的兴趣。”沈华丽说。

近年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践中心”,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全方位赋能课程改革创新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云智教辅平台”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叠加,使平台‘师机生’互动,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AI助教’的三元课堂架构。”该校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开发团队负责人、软件技术与大数据学院教师常兴治介绍说,平台一方面实时同步链接学生的手机,逐一解答学生关于专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提问,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室摄像头,对课堂上每一名学生的学情、学习状态等要素进行实时分析,并反馈给教师,辅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能力基础定制学习路径,生成学习任务,智能评价学习成效。

不仅在专业课堂,体育场上同样能见到“云智教辅平台”的身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主任吴凤彬介绍说,通过在操场上安装的8个摄像头和智慧中枢平台,可将学生的学籍信息与跑步姿势、配速等重要运动信息同步匹配,直接导入学校的数据中台,不仅让运动数据采集更加方便、高效,还可直观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反馈与优化建议,等于为师生提升体育学习与运动效能安装了“智能导航仪”。

利用人工智能这个看不见的“大脑”,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还聚焦“教学评”一体,自主研发“动态数字教材开发平台”,开发《云计算开发与运维》《容器技术》等一批交互式校本数字教材并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材内容根据需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动态调整、教学效果根据调整随堂验证。同时,通过自主研发的“课程能力图谱开发系统”,将企业生产环节与生产工序中的典型职业能力、知识和素养要求实时、精准融入课程体系。该校软件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楼桦表示,目前,相关成果已在软件技术专业群规模化试点并推广应用,覆盖学生5000余人,学校教学资源开发效率提升40%,学生技能达标率提高25%。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离不开系统规划与设计下的持续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朱敏介绍说,学校围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在宏观体系层,系统重构“教师精准施教、学生个性学习、多元立体评价、教学持续改进”的智慧教学模式;在中观基建层,依托学校“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平台”,全要素对接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教材、金基地“五金”建设;在微观应用层,探索“人工智能+”数字教材开发使用、课程能力图谱开发、智能辅助教学等应用场景创新。“通过系统重构、要素赋能、场景驱动,我们逐步实现人工智能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朱敏说。

“‘人工智能+’蓝图的实现,‘数据基座’是底层保障”,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卫东介绍说,近年来,学校聚焦基础设施、数据中台、应用支撑、应用业务、门户服务五个方面,持续健全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数字校园标准规范体系,搭建校级云计算中心,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发展筑牢了根基。

“下一步,我校将坚持‘数字向善’,以深化人工智能赋能专业融合、课程优化、师生共进、质量提升为导向,实施‘智慧教学模式创优’‘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学生数智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图谱智联’‘人工智能+实训基地打造’等工程,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常信方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建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