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本报评论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系统性部署。同时,教育部推出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系列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新政,释放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强烈信号。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乎毕业生个体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让毕业生“找得到、留得住、干得好”。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以“供需适配”破解结构性矛盾。《意见》提出,要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随着高校毕业生日益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绝对主体,必须加快解决社会需求真实性、教育供给有效性、供需适配精准性的问题。各地各高校要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部门要指导高校及时对接转换、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关键领域人才紧缺、国家战略需求的联动适配,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反馈”闭环调节体系。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以“开源扩渠”释放就业潜力。聚焦“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和“健全求职招聘体系”,《意见》画出清晰的“路线图”: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健全就业实习与见习制度;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推进重点领域人才服务,发挥多元主体作用等。各地各高校要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实践教学,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全程,引导学生认知行业趋势、明确职业定位,实现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跨越。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是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必要之举。各高校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发挥专业优势到新业态新模式、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创业。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扎实组织校园招聘活动,举办专而优、小而精的专场招聘会,推动校内外招聘资源共享。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以“制度护航”提升就业效能。我们看到,《意见》在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和巩固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推出务实举措。政策保障体系越完善,青年就业选择就越从容。各地各高校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就业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多措并举消除毕业生后顾之忧,健全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加大政策性岗位供给。对就业困难群体,要建立“一生一档”帮扶机制,提供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岗位推荐等定制化服务,不仅“送岗到人”,更要“送指导到心”,帮助青年学子在职业选择中增强信心、减少焦虑。

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必须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教育部门需与人社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动态监测就业进展;各高校应主动对接产业园区、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地方政府可通过出台税收优惠、稳岗补贴等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吸纳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国家未来。我们相信,当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梦想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当政策温度、服务精度、保障力度、联动效度共同发力,必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民生难题,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