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生活的柔软经纬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织就生活的柔软经纬

——读《生活中的心理学》有感

■时春香

《生活中的心理学》

王垒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清晨6点,孩子的哭闹声划破寂静,我一手抱着他,另一只手在键盘上敲下工作邮件的最后一行。这样的场景,是我作为母亲和自由职业者的日常缩影。生活的褶皱里藏着无数情绪与选择,而王垒的《生活中的心理学》像一把细腻的梳子,帮我梳理开那些交织的困惑与压力,让混沌的日常逐渐显露出清晰的脉络。

《生活中的心理学》共4册,以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为框架,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当下的现实语境。书中既有“躺平”与“内卷”的职场困局分析,也有“面子文化”“代际冲突”的本土化探讨。作者以科学视角解构情绪的本质,例如愤怒被定义为“对不公正的本能反抗”,而焦虑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过度预判”,每一章节都体现出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同时,书中给出大量实用策略,比如通过调整环境颜色提升创造力,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家庭矛盾,诸多解决方案为读者梳理情绪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抓手。

关于情绪的篇章让我产生共鸣。作为母亲,我曾因孩子的哭闹而陷入自责,认为“情绪稳定”是为人母的必修课。但王垒提出,情绪并无优劣之分,压抑愤怒或焦虑反而会加剧内耗。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位女性在职场压力下对家人频繁发火,最终通过“情绪日记”觉察到怒火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而非家人的行为。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情绪波动——深夜加班时的烦躁,或许并非源于孩子的“不乖”,而是对时间匮乏的焦虑。我开始尝试书中的“情绪标记法”,在情绪涌动的瞬间为其命名:“这是疲惫,不是愤怒。”简单的认知转换,让亲子互动多了几分从容。

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让我常陷入“自我怀疑”与“过度补偿”的循环。书中的“过度理由效应”点醒了我:当工作动力仅依赖外部评价(如客户反馈或收入),内在热情便悄然流失。作者以孩童因奖励停止而放弃兴趣的实验为例,类比成年人被绩效考核捆绑后的创造力萎缩。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动机——是否因追求“高效妈妈”的人设,而将育儿变成待办清单中的任务?我开始尝试“微小时刻记录”:每天写下3个与孩子相处的愉悦片段,例如他第一次用积木搭出歪斜的小楼,或睡前突然搂住我说“妈妈香香”。这些细微的快乐,逐渐替代了“完成任务”的焦虑,让陪伴回归本质。

在亲子关系的重构中,书中“代际认知失调”的理论给了我新的视角。我的母亲总以“多吃点”“多穿点”表达关爱,而我曾将其视为控制。王垒指出,这种矛盾源于两代人情感表达方式的错位:父母用“牺牲叙事”传递爱,子女则以“独立宣言”抗拒束缚。某个周末,母亲照例送来装满饺子的保温盒,我首次放下辩解,只是说:“妈,你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和我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她愣了片刻,眼角泛起笑意。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与其争论对错,不如在差异中寻找共鸣的缝隙。

《生活中的心理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温柔的解构”。它不鼓吹对抗或改变,而是教人如何与矛盾共存。例如“冲突的阶梯模型”指出,人际摩擦从观点分歧到身份攻击的每一步,都可被拆解与修复。某次与合作伙伴因方案争执不下时,我尝试用书中的“共情式倾听”回应:“我理解你希望控制成本,能否一起看看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对方紧绷的肩膀忽然放松,讨论重回理性轨道。此刻,心理学不是武器,而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