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生活需要仪式感
■缪徐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并没有降低人们对仪式感的追求。从仪式感里,人们感受到满满的气场、浓浓的氛围,也产生了欢乐、自信、激励、祈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曾经,我是个生活上、工作上都不太注重仪式感的人。别的不谈,就拿庆生日来说吧,年过花甲的我,只在30岁时正经庆过一次生日,还是岳父、岳母为我办的,因为老家有岳父、岳母给女婿庆30岁生日的习俗。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大型的、集体式的仪式感固然重要,小微型的、个体性的仪式感也忽视不得。
喝明前绿茶要有仪式感。茶杯最好用洁净的玻璃杯,水最好用优质泉水或市售纯净水。看到绿色的茶叶在热水中慢慢舒展成一个个嫩芽,你会觉得,杯子里所溶的不仅仅是茶叶,还是整个春天。
旅行要有仪式感。出发前,要对旅行路线做出精心规划,要对衣鞋物品做好细致准备,要对旅程景观展开美好想象。旅行后,还有必要通过整理文字或图片,回味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给自己珍藏,与亲友共享。
读书要有仪式感。一张洁净的书桌,一杯茶,一本书,一支笔和一个写字本(读到精彩的句子,用笔将其写下来,达到加深印象和练字的双重目的),一台电脑或一本词典(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或读不准的字,可以通过网络或词典去查一查)。如果是晚上读书,还要加上一盏亮度适中、光线柔和的台灯。
上课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不能局限于“班长喊起立”“师生互问好”等通用流程上,还要体现在教师的仪态上和心态上:教师的仪表形象要做到整洁、儒雅(优雅)、大方;上课前,教师要有点小兴奋(不能兴奋过头)、小期待(期待自己的教学小创新能够在教学中圆满实现)、小紧张(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做一回盘点并拿出相应的预案)。这些仪式感,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教师对课堂最基本的敬畏。
讲座要有仪式感。给教师讲座和给学生讲课,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讲座之前,教师在仪态、心态上也要拥有上文所讲的那些仪式感。除此以外,在讲座内容、表达方式、批评分寸等方面,主讲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完善、更精准的拿捏。以讲座内容为例,有人提出“四少四多”的建议:少一点堆积,多一点凝练;少一点搬运,多一点主见;少一点空泛,多一点实例;少一点老套,多一点更新。我十分赞同这样的建议,因为尊重和满足听众的需求,是讲座仪式感的前提。
追求仪式感,并不是讲究排场,也不是背离简约。有适切而又适度的仪式感,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