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聚焦“课堂学习品质”让学科素养在课堂生长
■杨树亚
好的教育,一定是为了培养明天的人。好的课堂,需要从学生视角进行观察与评价。一节好课绝不能只有个别学生夺人眼球。好的课堂,不能囿于知识的传递与讲解,而需要从学科素养出发,为学生搭建从“知识”到“素养”的“桥梁”。
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以“课堂学习品质”为抓手,一方面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引导教师为素养形成而教;一方面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观,驱动学生为思维发展而学。我们朝向未来社会对生命个体“学习力”的基本需求,坚持从“善提问、慧回答、能倾听、敢补答”四个维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品质”,进而让学科素养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学习中生长。
善提问。君子之学必好问,非问,无以广识。敢问,好问,进而善问,这是学习品质形成的发端,更是“问”的生长路径。
我们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给不同年段学生确立“善提问”的侧重点:低年段,敢于发问;中年段,自觉发问;高年段,探究发问。聚焦于一节课,我们又不断打开“问”的时间与空间:不但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而且可以在课堂伊始发问,从提出问题开始上课。随着年级的升高和不同学科学习内容的变化,我们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产生问题。我们更允许、鼓励教师,敢于让一节课留下没有解决的问题——好的学习,不是解决了所有问题,而是产生更加重要的问题并被学生带进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学习之中。
在培养“敢问、好问、善问”学习品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开发评价“提问”的“工具”。我们既从提问角度的独特性出发给学生的问题做星级评价,还从问题的难易程度出发给学生的问题确定“难度系数”。这样的评价方式有机融入师生的对话环节之中,不牵强附会,不突兀脱节,不仅没有增加教师的负担,还激励学生深入探究。
慧回答。提问,是儿童的天性,但他们常常止步于提问,不愿也不善于回答。因此,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努力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学习品质培养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回答,并逐步智慧地回答,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慧回答,首先要帮助学生“理答”——梳理学生的表达,帮助学生把思维清晰化,有条理地回答。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例证”——用生动的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数说”——用具体的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会“正反说”——用对比的方式凸显自己的观点;学会“代入”——用自己的真实体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借助“理答”梳理学生思维,不断靠近“慧回答”的同时,我们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我们坚信,“井然有序”的小组合作,一定会生成“井井有条”的汇报表达。我们不仅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更明确合作学习分工、小组成员角色,让每一名学生在各司其职的过程中,努力地各美其美,努力做小组合作中最优秀的自己。明晰的分工、明确的任务,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明明白白、清清爽爽地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
能倾听。在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习惯于“说”,不屑于“听”;喜欢做“主角”,不愿意成为他人的“绿叶”。善于倾听,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学会倾听,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关注点。
善于倾听的品质当然是可以培养的,教师是培养该品质的关键。遇到学生精彩的发言,好的教师绝不会带领学生简单地回应“棒!棒!你真棒!”,也不会简单重复一遍学生的“精彩”回答。有智慧的教师一定会问:“谁能把这位同学精彩的发言重复一遍?”于是,课堂不仅让“精彩的发言”再现,而且让善于倾听者得到表现的机会,没有倾听者开始萌发倾听的意识。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品质,需要教师眼中不只看到“发言者”,更要善于发现“倾听者”——关注学生“倾听的姿态”,点赞学生“专注的神情”,让“侃侃而谈”与“静静聆听”成为课堂的“两极之美”。
敢补答。课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倾听者,课堂里就会不断地发出思维的拔节声。倾听后,学生会踊跃“补答”——“老师,这位同学回答了两点,我想补充第三点……”“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是这样认为的……”“老师,关于他的观点,我可以补充一个例子……”补充回答,让课堂产生争辩,让观点越辩越明,让深度学习开始发生。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安排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教材直接给出批注,让学生直观感受;后两篇文章,教材中留出“空白”,让学生直接尝试进行阅读批注。在教学《陀螺》一文时,我们借助“交流平台”的资源,给出批注“小贴士”——可以在有疑问的地方、写得好的地方、有体会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批注。这样的“小贴士”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阅读思维,而且可以助推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批注活动。在交流批注环节,教师没有“求多”——让学生一味地列举“批注了多少处”,而是抓住几个关键处驻足“求深”——让一个学生发言,问其他学生“对这一处语言,你有什么补充”。这样的“补答”设计,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当然,“补答”未必是课堂的常态,可能只是在师生对话中“偶然发生”,可遇而不可求。但是,课堂中允许学生“补答”,鼓励学生勇敢地“补答”,比“补答了什么”“补答得对不对”更加重要——因为敢于“补答”是更高层次的“课堂学习品质”。因此,教师不能等待学生说“老师,这个问题我有补充”,而应主动问学生“你还有什么补充”,倒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注重学生学习品质发展的课堂,一定是高品质的课堂。高品质的课堂需要有精准的目标,需要从学科出发,坚守学科立场;需要从教材出发,落实编者意图;需要从儿童出发,为学生的素养发展而教。高品质的课堂还需要有精妙的设计。一马平川的课堂,不会产生思维的进阶,精妙的设计,就像登山,拾级而上看风景;就像潜海,不断沉潜探奥秘;就像飞天,置身云端览全貌。高品质的课堂更需要有精彩的对话。有质量的师生对话,需要聚焦“课堂学习品质”,让学生在提问中学会提问,在回答中发展思维,在倾听中生成智慧,在补答中涤荡观点。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党总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南京市名校长;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指向学习力生长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