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杂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杂书杂读

——读《人间烟火,最抚人心》有感

■石卫东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汪曾祺 著

读者出版社

近日,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著作《人间烟火,最抚人心》。在《谈读杂书》一文中,汪曾祺说:“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他还谈论了读书杂的4种好处:第一,这是很好的休息。第二,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三,可以学习语言。第四,“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尤其是书论和画论”。对此,我深有同感。

读杂书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读者就应该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读;既然是杂书,不妨采取“杂读”的办法。如何“杂读”?

第一,留香气。做菜讲究香味,有了扑鼻的菜香,就会勾起食欲。比如,一只小小的萝卜,如果入味入心,就会记忆悠长。将萝卜与读书相比,二者有3个相似之处。一是都得一点一点慢慢来。小口的萝卜,慢慢地品尝,才能品尝出滋味,读书也是如此。二是有相似的初心和走向。萝卜在土里生长,成熟后出现在城市的餐桌上;很多人儿时在土坯教室里读书,长大后带着这些知识来到大城市发展。三是都能引发乡愁。谈到萝卜,人们往往会想起小时候的萝卜地以及拔萝卜摔倒的童年趣事;谈到读书,就会想起小时候四处求书的经历。那时候家里穷,我多是向别人借书。我现在依然感激初中地理老师一家。他家订了《小葵花》杂志,每月8日新的一期《小葵花》杂志送来时,他们总是先让我拿回家读。我也从不辜负他们的好意,一字一句地读。时光荏苒,我渐渐感悟了家贫书富的内涵。

第二,“正餐小吃”都不能缺,关键是心中留痕。我认为,经典名著很值得读者“淘宝”,同时,用心阅读小人书、绘本等,也会有收获。

第三,随时读。枕边放本史书,可以明事理;放本哲学书,可以提心智;放本诗集,能唤起美好遐想。枕边书不宜多,一本即可;不宜杂,杂则没有中心;不宜厚,可能影响睡眠。我有一个朋友是书痴,他枕边总放着一本书,5年里,他读了300余本书,为日后写书、出书奠定了基础。卧读,就是习惯性地用睡前几分钟读书,“枕边常有书”体现出读书人的用心。

第四,要构建读书心境。什么是心境?多指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它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人的情绪和言行。我认为比较适宜读书的心境有二。

一是刚柔相济。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有一副自撰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它点明的是人的读书心境,意思是,人在精神饱满时读一些经典著作,修养浩然正气;情绪不振时就读史书,静思明志。林语堂说:“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一个人读的书,一定与他读书时的心境有关。

二是内心求善。读书,要怀有“亲近良知”的心,选择一本好书就是选择良知,旨在激活人的灵性。1946年10月12日,莫斯科奥斯特洛夫图书馆开馆日这天,馆长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信封上写着:“寄给把我变成人的人。”信里说,“我是一个小偷。我偷了一只手提箱,里面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翻看了第一页,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完了。当我打听清楚,这个写书的人是如何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社会时,我发誓,今后一定要活得光明磊落,要诚实地工作和生活”。一本真正的好书,可以使一个小偷变成诚实生活的劳动者。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好书的力量。

只要相信“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你就会虔诚、真诚、从容地捧起书来,从一本本好书中吸取营养,朝着健康、正直、善良和美好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