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米公洗墨池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走过米公洗墨池

■杨海林

清晨,我被一只乌鸫的叫声惊醒。

我走进五岛湖公园,下意识地来到米公洗墨池。

米公洗墨池至少在清代就有了,但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几近荒芜。1982年,涟水县政府组织力量将池里的淤泥清理掉,垒了假山,栽上树木,将它打造成一个景点。

没有来涟水工作前,我看过《米公拜石图》,认定米芾是个高高瘦瘦、看起来很睿智的人。可是公园里新增的米芾雕塑却矮小敦实。这次来,我潜意识中是想纠正以前的看法。可在米芾雕像前站了十几分钟,我还是有些失望。

洗墨池的西边,是夕照山。山体虽然小,却是黄嘴白鹭的保护区。

黄嘴白鹭在涟水是留鸟。刚过去的整个冬天里,它们都是一副叫人怜惜的样子。现在到了春天,它们开始活泛起来,一会飞过来,一会飞过去。

洗墨池和夕照山是被五岛湖隔开的,黄嘴白鹭本来在那里觅食,趁着保洁员不注意,它们就溜了过来。洗墨池里的都是景观鱼,为了保护它们,保洁员一次次跑过来撵。

看她不忙时,我问:“米芾,不应该是高高瘦瘦的吗?”保洁员笑了一下,端详着雕塑,说:“一开始,有不少游客也像你这么认为,但是看久了,他们开始觉得米大爹(米芾)长这个样子,也蛮好的呀。”

我本能地想反驳,不知为什么,脑袋里忽然噌地响了一下:对呀,矮小敦实、没有书卷气,为什么就不能是米芾呢?

如果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其实,这座雕像更具人间烟火味。

擦干净所有的石凳后,保洁员瞥一眼米芾的雕塑,好像在自言自语:“小孩子们喜欢这雕塑,认为他就是身边的哪个爷爷,常常要伸手去摸,时间一长,米大爹的胡须和衣服上都包浆了。有人传说,米大爹喜欢热闹,如果早上起大雾,他必定要溜到早点店吃油端子(涟水的一种油炸小吃)。”

这个早晨,我和心目中的米芾和解,现在的他亲切和蔼,仿佛重新活了过来。

米芾于绍圣四年(1097年)出任涟水军使,案牍之余,他常来这里涤笔。因为他的勤勉,涟水“多有惠政”,“及其去也,携笔诣池而涤之”。

又有一只黄嘴白鹭掠过洗墨池的上空,留下充满暖意的一声。或许它早就知道:米芾,其实一直留在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