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本报评论员

近日,教育部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为主题,举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描绘出更加明晰的路径和前景。当人工智能成为加快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变量,我们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拥抱技术变革,守护教育本质,培育面向未来的完整生命。

“重塑”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态,“不变”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在技术革新之外更带来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赋能教师精准教学和减负增效,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赋能教育管理者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治理。纵然千变与万变,有一点不会变,就是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会变。教育的核心是树人。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演进,开发什么样的应用场景,推出什么样的工具手段,建设什么样的平台载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转换”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变”的是聚焦学生需求赋能成长。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教学系统颠覆传统课堂时空边界,教育评价体系经历范式变革,知识获取方式呈现出分布式特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必将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实现这个转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就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帮助者和陪伴者。为此,我们要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路径,不仅将人工智能技术视为学习对象,更将其视为重构学习方式的途径,视为连接“五育”的纽带,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推动教育走向“全人培养”。

“迭代”的是高质量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新高度,“不变”的是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育人职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依靠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逐步普及的“人工智能﹢教育”将推动千人一面的传统培养范式向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培养范式转变。当人工智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之时,新技术不仅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也为教师的职责坚守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合作沟通、适应变化、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使其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要永葆育人初心,坚守成“人”的原点使命,在情感引导、价值观塑造等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领域强化专业优势,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与精神共鸣,激发学习热情、洞察学生潜能、传递价值信念。因为,再智能的机器也无法替代目光交汇时的理解,再高端的技术也无法复制手掌相握时的温暖。

人工智能越是高歌猛进,教育越要回归人性。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人性培育的永恒使命,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当以“知常明变”的智慧守护育人初心,以理性态度拥抱技术,以人文精神驾驭变革,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教育本质,把握好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