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为”之姿书写教育新篇章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镇江打造高质量教育资源、高品质教育生态、高水平育人队伍,锚定教育强市目标——

以“有为”之姿书写教育新篇章

■本报特约通讯员 唐守伦

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优质均衡达标比例等重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二,镇江籍大一新生体质抽测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镇江教育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服务发展能力实现新飞跃,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新提升。

面对努力成为教育强市的更高目标,如何以“有为”之姿破题攻坚,奋力书写镇江教育新篇章?日前,在镇江市教育大会上,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更高的站位、更务实的举措、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保障办好教育,更好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活用资源,拓展空间

“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社会教育的“大学校”。3月14日,在镇江市“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活动开幕式上,镇江博物馆与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等6所学校签署共建协议,通过馆校合作,推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

“馆校共建计划的实施,将为青少年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据镇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研发一批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组织大中小学教师以“场馆里的思政课”为主题“同备一节课”,实现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育人“大课堂”的贯通融合,不断提升思政育人质效。

构建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离不开大中小各学段的通力合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镇江充分利用在镇8所高校的思政资源,打造以1所高校、2所中学、4所小学、N个家庭或社区为育人共同体的“1+2+4+N”大中小学思政工作联盟,有效推进各学段思政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该市“1+2+4+N”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工作联盟的创新做法入选中宣部《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

数字“华容道”前,学生全神贯注,挑战“最强大脑”;莫比乌斯环“过山车”旁,学生们为永不停歇的数学魔力发出惊叹;“汉诺塔之谜”考验着每一名参与者的逻辑思维能力……3月14日国际数学日这天,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举办首届“π日”数学文化活动,全校师生沉浸在数学世界里,感受数字技术与数学知识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支点,镇江大力推动教育形态革新,实现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双向奔赴”。江苏大学机械学院学生和机器人创新社成员走进镇江市丁卯第二中心小学,开展“AI进校园,科技零距离”主题实践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过年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机器人表演,当时就觉得很厉害,没想到今天机器人居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真的太开心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了也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制造属于自己的机器人!”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满满、信心十足。

出台科学教育实施意见,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实施劳动教育“一圈三工程”计划,构建“劳动教育生态圈”,让学生在汗水中浇灌品格之花;落实全省“2·15”专项行动,提高孩子体质健康水平,“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少……镇江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坚持教育筑基、发展赋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新动能。“让思政课‘活’起来,以‘五育融合’培育时代新人。”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表示,镇江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领成长,提升内涵

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镇江以“全员导师制”作为破题之策。

镇江市属学校举办全员导师制和“润心”行动现场交流会,结合学校具体工作实际,对全员导师制的热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组织专题培训,围绕“导师全员联动,点亮成长之光”主题展开深度学习;句容市实验小学成立由行政导师、教师导师、家长导师、社会导师组成的班级导师团,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丹徒区茅以升实验学校的导师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快乐成长小组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在“全员导师制”改革背景下,镇江各地各校纷纷开展实践,让教师成为孩子的“成长引路人”,牵引带动班集体建设、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等不同领域的改革发展。

“接下来,我们会将着力点放在提升内涵上,构建学段贯通的学生关键素养培育体系。”镇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市即将出台《镇江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指导意见》,推进“班级家长课堂”建设,大力构建社会育人资源图谱。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一节好课就是一粒种子”。镇江聚焦课堂提质,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推行大单元教学,强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抓实关键环节,形成具体样态,促进思维进阶,不断打造轻负高效的理想课堂。

2024年,镇江全面开展“学科中心制”探索实践,创新性提出“专家治学、行政服务、合作共赢”的“育课”理念,构建市、区、集团和学校4级教研体系,各学科专家引领“育课”,研制精品教学资源,开发高质量的教学和作业案例。“‘学科中心制’的核心任务是‘一节好课的产生’,通过规范教研流程、优化教学管理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进步与成长。”镇江市教科院院长谭庆仁说。

江苏省镇江中学在学科中心建设中注重资源整合、教学创新、师资培养,让“备好每一节课”成为检验教师能力的“磨刀石”;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积极推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促进学科优势与学科集群的协同发展;镇江市第三中学将项目化学习作为学科中心建设的重要路径,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以“学科中心制”为犁铧,镇江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田野”上不断深耕细作,描绘出教育发展的生动图景。

瞄准目标,锻造队伍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发布《走向大先生》新书,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大先生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成立“未来学科中心”,助推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型……作为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戴伯韬等5位教育家的故里,丹阳市举行“弘扬教育家精神 致敬大先生吕叔湘”系列活动,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深化老带青、点带面,全力培养业务精、素质高、有情怀的优秀教师,不断筑牢教育人才基石。

教育家精神是指引教师成长的灯塔,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市的牢固根基。近年来,镇江不断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该市成立新教师成长工作室,对新教师实施教、科、研、训“四位一体”协同培养,健全“新秀、骨干、学带、教学名师、特级教师”五级培养梯队,构建新教师周期发展支持体系,推动更多的教坛新秀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镇江建设“领航工程”,启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打造教师成长发展的“快车道”。系统推进教师减负工程,让三尺讲台回归育人本真。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健全教师关爱机制,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让“人民教师”成为最闪耀的职业名片。“我们有个‘小目标’,到2030年,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全市新增若干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教育人才。”镇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镇江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镇江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黄科文表示,接下来,镇江将进一步筑牢立德树人基石、夯实教育优先发展机制、扎实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