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袤天空奋力翱翔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教育的广袤天空奋力翱翔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教育集团松花江校区 卢雪松

▲图为作者在山西省沁县组织语文教研活动

▲图为作者在山西省武乡县上电小学上公开课

在古希腊神话里,伊卡洛斯不顾父亲的告诫,凭借羽毛和蜡制成的翅膀贸然高飞,最终因蜡被太阳融化而坠入大海。这则故事宛如警钟,时刻提醒着我:在追逐梦想的途中,勇气不可或缺,但智慧同样关键。回首2024年,我就像拥有翅膀的追梦者,在教育的广袤天空中,勇敢探索、奋力翱翔,历经挑战与成长。

锻造翅膀:从舒适区突围的勇气。2024年春季,我继续担任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骨干教师课程讲师,主讲“绘本创意读写与课程实践”课程。这门课程我在前一年教过,如果沿用之前的课件和教案,备课轻松又省时间。可我心里清楚,一直待在舒适区,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早晚会丧失对教育的热情和敏锐度。

我决心推倒重来,重新打造课程。为了让课程更贴合学员需求,我反复思考新老学员对课程的不同期待,以及他们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难题。我一头扎进绘本堆,钻研“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儿童文学作家彭懿等的绘本理论,寻找灵感,一心想设计出让学员满意的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精心构思,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深夜还对着电脑,仔细修改教学设计。

第一次直播课结束后,新学员激动地反馈:“原来绘本不只是讲故事,更是思维的脚手架!”老学员感慨:“您打破的不是课件,而是自己的天花板。”这场“自我革命”让我顿悟:教育者的翅膀,需要用创新之火反复淬炼。

逆风试炼:用一堂课打破偏见。2024年3月末,春寒料峭,我带着16本精心挑选的绘本,奔赴山西省武乡县、沁县,参加小学语文高级研修活动,满心期待能为当地五年级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可刚到校园,一盆冷水就迎头浇下。当地很多教师对绘本在高年级的应用充满质疑,一位老师直言:“绘本是低龄儿童读物,高年级阅读重点在教材和指定书籍,绘本教学不合适。”这一观点如荆棘,在我热忱的心上狠狠划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绘本被赋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使命,这让我坚信,绘本阅读不应受年龄限制。

上课铃响,我深吸了一口气稳住心神,以轻松谈话切入:“同学们喜欢读什么书?为什么?”接着引入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带领孩子们认识绘本结构,感受文图结合的精妙,并引导他们“给故事加点料”丰富情节。当我抛出“狐狸跟着母鸡仅仅是为了吃掉她吗?”“母鸡知道狐狸跟着她吗?”这类问题时,孩子们眼睛倏然发亮,争相举手发言。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与投入的表演里,我知道,兴趣的种子已悄然萌芽。

讲座时,我结合教学案例,从阅读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深入剖析新课标下整本书阅读策略,着重强调绘本在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的重要性。看到老师们不住点头,眼中疑惑逐渐消散,我知道,改变正在发生。

活动结束后,我向两所学校各捐赠20本经典绘本。种子已播下,静待花开。这场试炼让我明白:改变认知需要以行动证明价值。

羽翼联结:跨越鸿沟的“10分钟”魔法。2024年6月初,学校邀请我在家校共育讲座中担任主讲。站在台上,我紧握着PPT翻页笔,看着台下满座家长,心里既兴奋,又有些忐忑。这场以“绘本共读,亲子间美好的遇见”为主题的讲座,是我推动家校携手助力孩子阅读成长的契机。

讲座开始,我激情满满地讲述绘本的魅力,分享实用阅读技巧,家长们听得很认真。然而,互动环节时,一位家长突然举手,语气带着无奈:“卢老师,您说的都好,可工作太忙,根本抽不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这话一出,不少家长纷纷点头。我微笑着回应:“我理解,其实每天哪怕抽出10分钟,也是很好的情感交流时机,也能帮助家长走进孩子内心。”

这时,后排一位爸爸质疑道:“10分钟能有什么用?我买了很多绘本,孩子根本不读。”我温和地回答:“也许问题不在孩子,而是您没真正参与。每天哪怕就10分钟,全身心投入,眼里只有书、孩子,效果肯定不一样。”

讲座结束后,浩浩妈妈红着眼圈过来抱住我:“卢老师,我以前真错了,以后一定好好陪孩子读绘本。”在那一刻,我深切地意识到,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家庭和学校携手共进。家校共育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一对翅膀找到共振的频率,共同助力孩子成长。

破雾穿云:为理论寻找落地的锚点。2024年8月,我在新网师组织暑期“经典共读”时,被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难住了。该书理念超前、语言晦涩,书中案例贸然应用于实践会导致水土不服,我像在茫茫迷雾中失去方向的行路人,满心迷茫。

好在团队伙伴们及时出现。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郝晓东博士通过“五连追问”逆向设计导读,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点头绪,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清晰地讲解出来,依然让我倍感压力。

新教育读书会数学教师读书社群负责人韩永霞建议我以绘本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主任助理、新教育读书会导读专家王小龙翻出威金斯的另一本书,指出案例中蕴含的理论。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渐渐理清了思路。

共读结束,我实现了蜕变,从迷茫走向自信坚定。深夜复盘,我写下:教学设计不是搭建空中楼阁,而是为每个“为什么”找到落地的锚点。

破茧宣言:做有坐标的追光者。2024年12月,温暖的书房中,我满心紧张又期待地参与新网师卓越教师课程二班的线上茶馆活动,以“整本书阅读密码:‘悦读九步’与素养进阶”为主题,分享心得。分享时,我凭借自己的经验,讲得十分投入。分享刚结束,主持人邀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柳袁照与我互动。他一连串的犀利问题,瞬间让我蒙了。毫无准备的我,喉咙干涩,一时语塞。我在儿童阅读指导领域的水平、优势及贡献到底如何?这些追问,像一把利刃,直直地剖开了我一直以来都未曾正视的盲区。

过往画面在眼前飞掠:深夜改教案留下的咖啡渍、学生续写《夏洛的网》时的欢呼……我却像一只蒙眼飞行的鸟,只顾振翅,从未丈量天空。

“卢老师?”柳袁照先生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我抬眼看见桌角的那本《田鼠阿佛》,封面上阿佛正收集阳光。“我的课堂从绘本出发。”我听见自己的声音从干涩到坚定,“但不止于绘本。就像阿佛为寒冬囤积诗意,我要带学生看见文字背后的哲思与人性……”

分享结束后,我坐在桌前,思绪万千。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深知这次被追问是成长的契机。我拿起笔,在教案扉页郑重写下:“追光者,需先成为自己的灯塔。”

翅膀会磨损,但梦想永不坠落。2025年,我愿继续做教育的追光者——飞得清醒,飞得坚定,飞向每一颗等待被点亮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