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窗外声音 静待花朵绽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聆听窗外声音 静待花朵绽放

■陕西省宁强县北关小学 乔海燕

图①为学生开心地品尝自己做的美食

图②为学生们在种植蔬菜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通过与社会接触,引导师生听见真实的声音,看到真实的世界,寻找到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深知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们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多用巧思,和孩子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发现美好。

伸出小手,传承劳动之美

走进土地,播下成长的“种子”。为充分发挥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让小学生初步形成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宁强县北关小学设置了“小蜜蜂农场”,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小小的菜地。春秋两季,我和孩子们一起翻地、松土,种植当季的蔬菜。之后,孩子们轮流浇水、除草。走出校门,他们将“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阳台上、院子里,到处都是绿色。四季轮回,孩子们的改变在悄然发生,他们曾经对泥土“敬而远之”,如今双手沾满泥土也乐此不疲;曾经对种植提不起兴趣,如今对植物生长充满好奇。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种植和照料植物,还在心里种下了成长的“种子”。

制作美食,品味劳动的快乐。每个学期,我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动手能力,开展“制作美食”实践活动。四年级的孩子要做水果拼盘,在简单地切割和摆放中感受劳动的快乐;迈进五年级,每一个孩子都成了小厨师,学着做西红柿炒鸡蛋、饺子等;到了六年级,孩子们要尝试做家乡美食,洋芋搅团、凉拌折耳根、春芽炒鸡蛋、核桃馍等。今年春游时,孩子们自己包饺子、炒菜,将食物吃得干干净净,这让我感到欣慰。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烹饪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懂得了珍惜粮食,感恩他人的付出。

张开嘴巴,讲述美丽家乡

介绍家乡,展现宁强魅力。朱永新教授在论述新教育时强调:“我们要重视、用好校外资源,给孩子们更多启迪和思考,更多借鉴与选择。”宁强县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校外资源。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提升文化自信,我开展了一次“介绍我的家乡”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资料查阅、实地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宁强县的景观和习俗,最后以手抄报、照片和宣传视频等形式展现家乡的美景和文化。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介绍时流露出自豪之情,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瞻仰烈士,铭记先烈精神。宁强县人杰地灵,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革命烈士陈锦章就是其中一位。每年清明节前夕,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学习陈锦章的感人事迹,带领孩子们参观陈锦章故居,进一步了解革命先烈。每年假期,孩子们都会录制参观视频或者拍摄参观照片,回到学校后与同学分享;其他同学也会认真观看,眼神中充满对烈士的敬仰。这些活动让孩子们领会了烈士们可歌可泣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睁大双眼,探寻大好河山

聆听窗外声音,做好课内外协同。有一次,教完课本上的内容后,我觉得孩子们学得还不够深入——我希望他们能走出课本,看见丰富的世界,学会用眼睛关注社会、用心灵感知生活。于是,我组织了“探寻祖国大好河山——做小小导游”实践活动。我先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我国的旅游胜地作为研究对象。之后,他们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参观实地,尽可能地探索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最后,他们还要将了解到的信息整理制作成一个幻灯片或者小视频,向其他同学展示。孩子们轮流上台,扮演导游的角色,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心中的“大好河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将大家带进了一个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从课本中走出去,再回到课堂。游历在课本内外,孩子们不仅能领略山河之美、天地之大,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不少平时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参与活动时变得积极、自信。看着孩子们的成长,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醒自己——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展示自己,我应该给他们创设更多机会。

经过这一系列“聆听窗外声音”实践活动,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孩子们更有活力了。“聆听窗外声音”成为孩子们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我深深地认识到:课本不是我们的世界,世界才是我们的课本。教育应该聚焦孩子的生命成长,思考孩子的需求,通过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以课本为起点,用眼睛发现美丽的世界,用心灵感知多彩的生活,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开出属于他们的花,绽放不一样的姿态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