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窗外之景,香风满路吹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细看窗外之景,香风满路吹花

■山西省临猗县崇相西初中 文俊风

▲图为学生采访建筑工人

▲图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如果仅仅生活在校园,仅仅生活在课堂,仅仅阅读教科书,仅仅做参考习题,听不到窗外的声音,看不到窗外的世界,这样的老师和孩子是难以真正成长的。聆听窗外的声音,让学生走出去,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知生活。我们坚信,最美的课堂在窗外,生命的力量在路上。于是,我校围绕聆听窗外行动,开设乡土研学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和新闻播报课程,践行“五育”并举。

远足,踏寻家乡的诗行

研学旅行秉持和发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2021年,我校500余名师生走进夏县和闻喜县,开展红色研学之旅。2022年暑假,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为期4天的果乡研学活动,学生走进果园、生态园,探索最新的种植技术;参观猪猪学院,了解智能养殖;走进傅作义故居,感悟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2023年暑假,我校组织学生开展“运城博物馆”“盐池博物馆”研学活动。一路上,师生欢声笑语。走到一面墙跟前,学生问道:“老师,这墙上嵌的石头也与历史文化有关吗?”讲解员笑着说:“这面墙上满是中华文明演进的符号,10层陶片包括仰韶文化层、庙底沟二期文化层等,是一部记录河东先民生产生活的日记本,写满了历史长河中运城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明,可谓方寸之间,一览千年。”经过讲解,学生了解了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增强了“华夏文明从运城出发,走向世界”的自豪感。

返程后,有个学生写道:“置身于万千的文物中,我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孩子们心中的文化自信之光被点亮了。

劳动,采撷泥土的芬芳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据此,我校打造“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环境,探索劳动实践课程新样态,开拓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基地。

家庭是开启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2023年寒假我们开展了“厨艺小当家”“清洁小能手”“全能小达人”等活动。孩子们在每一次充满挑战的劳动中获得乐趣,品味成长的甘甜。

校园有专属的劳动基地。学校东北角的一块地是我们班级的劳动专区。每次吃饭前后,孩子们都要跑过去看看亲手栽种的红辣椒、向日葵、西红柿、圆茄子。劳动时,他们的笑声回荡在菜畦间,他们的汗水挥洒在田地里,他们的自信增长在时光里。

校外有广阔的劳动基地。位于楚侯工业园区的“稼穑园”有我校的劳动区域。每周二中午,我校会分批次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亲手种植果蔬,体验劳动的乐趣。

以“田园农耕”“劳动文化”为课程载体,学生在出力流汗、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体验,提高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劳动中增长心智,在田园里快乐成长。

启智,聆听窗外的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可以通过看新闻、评新闻、播新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师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校以“新闻”为窗口,带领学生每天观看新闻联播、每周上一节新闻课、每月开展一次“新闻采风”,其中七年级重在积累,八年级重在撰写,九年级重在评议,让看、写、播、议成为常态。

新闻已成为我校师生了解社会的一扇窗。一天晚饭后,孩子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入教室,正好赶上《新闻联播》。屏幕上正在播放杭州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国队在最后一棒奋力逆转,夺得了冠军。这时班上的沈卫亨举手,向大家吐露心声。他是一名跳绳运动员,小学时就加入校跳绳队,参加过全国性比赛。升入初中后,他再次被选入校跳绳队,但是陌生的环境和团队、较大的学业压力,让他萌生了退出的念头。听到这里我正想要安慰他,他的脸上突然露出开朗的笑容,他说:“相较于亚运会上的这些运动员,他们不放弃的精神让我意识到,我现在所面临的困难都不算什么。”新闻打开了孩子们观察世界的窗户,点燃了生命的篝火。

远足守望,根植学生家国情怀;户外劳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观看新闻,更新学生所见所闻。孩子们的生命在聆听窗外中日渐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