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教育实验理念的路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践行新教育实验理念的路径

■林忠玲

多年来,新教育实验以其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对教育现实的重构、对未来趋势的触摸,促进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学校加入新教育实验后,应该如何践行新教育实验理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

立文化之魂

当下的学校文化有三种状况:第一种是已经形成了高品质的学校文化系统,自身的文化“基因”十分强大,学校的样貌特征十分明显;第二种是有本校的文化诉求,但核心语句表达模糊、概念化,需要进一步校正、定型;第三种是学校仍处于文化“荒漠”状态,不能清晰地回答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等基本教育问题。

新教育实验不是要将学校原有的文化推倒重来,而是以唤醒学校的文化自觉为使命,通过融合、优化的方式,帮助学校生成有根有魂有色的文化。高品质的学校文化与新教育实验是完全契合的,文化诉求都指向人的幸福完整。因此,第一种类型的学校,只需要在校园视觉文化识别系统里插入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标识,并在话语和行为方式上,尽可能贴近新教育实验语境。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的学校,一方面需要根据新教育实验关于“文化为学校立魂”的系统阐释,完成个性化校本化的文化建构,让学校真正成为一所价值驱动型学校;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新教育实验已经形成的理念文化体系,采取直接植入的方式,形成新教育实验文化氛围,表达对美好教育的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无限相信师生的潜能”“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等新教育实验20多年积累起来的独特表述,放在学校适合的场景里,就可以达到既感动自己又感动他人的目的。

品阅读之美

学校本就应该是一个读书的地方。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多年来,新教育实验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一直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十大行动之首,引领师生在有方向、有营养、有坚守的阅读中,完成精神生命的发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香校园建设是新教育实验的“看家本领”,也是一所学校践行新教育实验理念的底线要求。如果一所学校在阅读上浅尝辄止,或者让阅读边缘化了,就会与好学校的精神长相相去甚远。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要把书香校园建设好,一所学校的教育问题就基本解决好了。

书香校园如何建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厘清六个基本问题:一是“读什么”的问题。我们要站在专业角度筛选推荐阅读书目,力求在茫茫书海中为学生、教师、父母、校长描绘一张“阅读地图”。二是“在哪读”的问题。要按照“学校建在图书馆中”“学习发生在图书馆中”“学生成长在图书馆中”的理念,营造温馨阅读环境,让好书触手可及。三是“怎么读”的问题。要通过研发晨诵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读写绘听课程、学科阅读课程、主题阅读课程等,传授阅读策略,为学生走进书的世界搭好“梯子”。四是“何时读”的问题。倡导“晨诵、午读、暮省”,把阅读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五是“谁来读”的问题。要开启共同阅读模式,让校长、教师、父母一起陪伴学生阅读,和孩子一起成长。六是“读得咋样”的问题。要通过开展成果展示式评价,借助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给校园阅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阅读真正融入校园生活,成为师生终生难忘的记忆。

画课程之树

好学校离不开有体系、有温度的课程。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实验的使命。很多新教育实验学校之所以让与其相遇的人怦然心动,主要缘于学校构建起了新教育实验课程。一间称得上“完美”的教室,也主要因为课程的创生而“完美”。有人一提到“课程”就望而生畏,以为研发课程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其实,只要从“目标、资源、实施、评价”等关键要素入手,我们就能基本完成一门课程的建构。当然,课程如同营养餐一样,有品质才能滋养学生的精神。

衡量一所学校的课程是否“卓越”,有几个标准:一是能否体现儿童立场,研发满足儿童个性化成长需求的课程,让课程有高度;二是能否体现多样选择,让不同的孩子找到栖息的空间,让课程有温度;三是能否体现跨界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让课程有宽度。一所践行新教育实验理念的学校,要在追问课程价值的基础上,绘制一张体系化的课程图谱,并通过编制课程纲要、研发课程案例、创新课程评价,让课程能够落地实施。这些年新教育实验研发了一些相对成熟的课程,学校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去课堂之弊

有的学校误认为新教育实验就是倡导蹦蹦跳跳的表面热闹,于是热衷于搞活动,做表面文章。这种认识和行为,是对新教育实验的误读。其实,新教育实验从出发的那天起就倡导“课比天大”,主张到课堂里寻找好学校的存在价值。从理想课堂的“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魅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新教育实验对理想课堂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新教育实验的课堂教学主张,契合了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生命,从关注如何教走向关注如何学,从灌输走向对话。学生是否喜欢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持续地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有的课堂,教师霸占着讲台精致地表演,学生成了看客和配角,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弊病丛生。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卢志文在谈到理想课堂时,提出了“六个不讲”,即学生未学已懂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学易懂的,老师不讲;学生互助能懂的,老师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老师不讲;有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老师也不讲;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老师的“不讲”多了,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与客观世界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时空。真心实意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学校,目光会聚焦在课堂上,构筑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与情境,让“教室”变为“学堂”。

铺强师之路

管理学上有一个理念:要把员工当作资产,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因此,让每一个教师在组织内实现“增值性发展”,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教师进入学校这个组织,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是最底层的需求,个人的不断成长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是其持续获得幸福感的源泉。教师出现职业倦怠,表面上看是教师自身拒绝成长导致的,但根子还在于学校没有形成引领教师不断成长的平台和路径。

朱永新教授说:“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这些年,教育行政部门和众多学校都在努力寻找“疗治”教师职业倦怠的良方。新教育实验本质上是一个以促进教师成长为起点的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它开出的“药方”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有益于教师成长。在多年的探索中,新教育实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师成长理论,强调通过找到生命原型、经历生命遭遇和建立共同的语言密码,形成职业认同,建立内在的动力机制;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以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为例,该校自加入新教育实验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走出了两位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6位省特级教师。这所农村学校的故事启示我们:激活每个教师的生命潜能,是好学校的重要使命。我们只有在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朝向卓越,书写生命传奇。

牵共育之手

当下,学校已经不是一座孤岛,没有家庭教育力量的融入,学校教育将举步维艰。家校社需要各安其位,各扬其长。新教育实验向来重视激活家校共育的磁场,倡导通过“新父母课堂”“父母志愿者”“家校合作委员会”等,让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引领下发挥良性的配合作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作为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视家长为学校的“同盟军”“合伙人”,开办银河父母成长学院,设置了丰富的新父母成长课程,网上的课程点击量已经达到106万人次。同时,学校主动把一些决策权让渡给家委会,让家长参与新操场建设、校服购置等重大事项决策。该校家长们说:“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读书,我们在学校当家。”银河实验小学的家校共育实践启示我们:家校共育对学校而言,不是简单地让家长帮助教师做事,而是与家长携手共谋发展,带动家长共同成长,和学校一起共担风雨。

(作者系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