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宿迁学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打造区域性劳动教育共同体——
“劳”有所得“动”力无限
■本报通讯员 丁红燕 许海岚
不久前,宿迁学院面向2024级全体学生的在线开放课程——“劳动教育”正式开课。学生在线扫码,输入课堂码即可观看课程,按视频学习完成度计入“劳动教育”总成绩。为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该校还专门开通多个答疑群。
近年来,宿迁学院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样态,提升育人质效。从提高认知水平到深化探索实践,从开展特色活动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从牵头成立苏北高校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到打造区域性劳动教育共同体,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内涵,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2024年9月,来自全省10所高校的20多名教师与宿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该校第三届崇劳运动会。“负重前行”“运沙挑担”“推小车”“插秧”“抗旱救灾”等竞赛项目,让大家在流汗的同时开怀大笑。崇劳运动会自2020年举办以来,不断创新组织形式,由体育部组织到学生自发组织,由学生参加到师生同参加,由一校独乐到多校同乐,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2024年江苏省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会由宿迁学院承办。其间,培训会以实物、视频、展板等多种形式举办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劳动实践作品展,汇聚27所高校的劳动实践作品。作为会议承办方,宿迁学院除了参与策划组织作品展,还在报到处设置漂漆扇体验、环保服饰走秀等环节,奖品全部为该校学生的劳动作品。沉浸式的劳动体验、创新的培训形式、创意的劳动作品,展示了该校劳动教育的理念与成效。
宿迁学院在建构跨地区联盟上持续发力,打造区域共同体,牵头成立苏北高校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跨校联盟采取轮值主席制,先后在宿迁学院开展创意劳动实践项目,在徐州工程学院开展徐州地区集体备课活动,在淮阴师范学院共上“环保之美”劳动实践课,在淮阴工学院开展淮安地区共上一节课活动“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在劳动教育中的探索”,在江苏海洋大学举办连云港地区艺术篆刻劳动实践项目。
宿迁学院积极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实践,带着学生助教、带上劳动原料,走进中小学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先后在宿迁市学院路实验小学、厦门路实验学校、泗阳县育才双语实验学校等开展“大手牵小手”劳动项目。“变废为宝”“繁花似锦”“手工团扇”“笔筒收纳”等主题活动,不仅培养了相关学校学生的劳动精神,还积极推动了劳动教育与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
现阶段,宿迁学院正致力于优化区域性劳动教育共同体的体系化运行机制,力争在横向上实现苏北5市全覆盖,在纵向上推进大中小学一体联动,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做大劳动教育“朋友圈”,做强区域性劳动教育共同体,为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续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