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修活动在南京举行——
AI重塑课堂新图景
本报讯(记者 陈思洋)AI大模型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怎样让AI大模型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3月26日,以“学用AI,教融AI”为主题的江苏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修活动在南京市宁海中学举行。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众多省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围绕AI助力教学变革、教育场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提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指导,助力广大教师“快上手、会应用、能创造”,为我省教育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省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华从AI的内涵与逻辑、AI与教学融合路径、AI时代的育人理性3个方面,分享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见解,为数字化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在教学应用方面,赵华建议教师结合AI工具优化教学设计、学习辅助、命题评价、学术研究等环节。他强调,教育应回归人文本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共创集体记忆,避免技术依赖导致思维退化。“望远镜扩展人类视野,AI扩展人类认知,但最终要看怎样的星辰由我们自己决定。希望广大教育者在AI时代坚守育人初心,保持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省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教研员单道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场景实践”为主题,分享AI技术赋能教师成长与学生实践的创新案例。她现场演示AI如何将音视频转为文本、生成微课课件、辅助开发交互资源及“古诗情境生成器”等应用,生动诠释AI如何助力教学提质增效。同时,她强调:“AI不能替代教师对学生的完整人格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实践力与坚韧品质,仍需在真实场景中淬炼。”
徐州市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部部长赵亚东以“智能体:促进教育‘智’变”为主题,从智能体的定义、优势、实际应用、开发方式4个方面分享“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他指出,智能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功能深化、精准约束、便捷分享,如“作文批改智能体”可针对不同学段定制评价标准,“口语训练智能体”能实时纠正发音。“智能体不是替代人,而是人机协同的个性化助手,希望教师结合需求探索智能体开发,推动教育个性化、智能化转型。”
此次研修采用“体验+实操”模式,除主旨报告以外,部分专家还聚焦日常教学中AI赋能“教、学、评、研”等应用场景,引导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边学边练,推动AI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活动现场,来自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徐州市潇湘路学校的4位教师围绕AI赋能“探究式教学”“个性化学习”“智慧教学评价”和“项目式教学”进行课堂案例展示。
记者了解到,我省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场景处处可见。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该区在全省较早实现DeepSeek本土化全局部署,通过将鼓楼“e学校”平台与DeepSeek-R1模型深度集成,实现学情分析、教案优化、作业设计等教学场景的全面升级,并于今年2月正式向全区师生免费开放。
活动现场,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侯正永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研发教育专属智能体,研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教育服务,满足全体师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人工智能教育要想实现发展程度、融合深度、覆盖广度的突破,根本还在于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据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陆岳新介绍,江苏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教师素质素养提升”“AI教学场景应用推广”“AI教学创新课题征集”“智能教研知识体系构建”五大行动计划,聚焦基层教育教学实践需求,聚力教师专业发展,以创新实践推动AI技术深度赋能教学,积极助力我省人工智能教育“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此次研修活动助力广大教师实现AI赋能教育教学在理论认知、实践路径、协同生态3个方面的突破。”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顾月华表示,各校教师要从会用工具向重构课堂转变,成为AI赋能教学的先锋,让AI成为备课的智库;各级教研部门要强化引领,构建“案例库+工具箱+培训链”的支撑体系,将一线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江苏范式;各级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完善数字基建,优化平台功能,严守伦理底线,构建安全可信包容的AI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