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张大冬

淮安市新安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9年创办。1935年10月,从这里走出的“新安旅行团”(以下简称“新旅”)不怕艰苦,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宣传党的主张,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热潮,在中国少儿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们的回信中,高度赞扬了“新安旅行团”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2021年9月,淮安市新安小学申报的“红色基因涵育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校本化实践探索”项目入选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坚持从“新旅”光荣传统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着力探索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校育人的校本实践路径,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好汉”。

建成“一核多点”

红色教育场域基地

学校围绕“新旅红色基因涵育青少年学生成长”这一任务目标,全力打造“一核多点”红色教育场域基地。

营造具有“新旅”红色元素的校园环境。学校建成新旅纪念公园、古城墙遗址公园、雕塑广场,实施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校园建有“小好汉”广场、塑胶操场、小好汉亭、小好汉剧场等。以“新旅”杰出团员命名活动教室,让红色文化浸润整个校园。

构建“一核多点”红色教育网络。“一核”是指“新旅历史纪念馆”核心区,“多点”是指淮安区域红色教育基地和地方人文景点。“新旅历史纪念馆”以“风云五万里,永远跟党走”为展陈主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成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综合实践平台。依托“一核多点”红色教育基地,学校开展“宣讲+互动”“线上+线下”“场内+场外”等实践教学,创建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红色教育大阵地。

构建小好汉“三色”

成长课程体系

学校建立“敢为小先生、能做小主人、争当小好汉”育人体系,开设小好汉“三色”成长课程。“三色”成长课程分为三大板块:底色课程,即基础、科学、规范的国家规定课程;主色课程,即发展、自主、提能的拓展性校本课程;亮色课程,即个性、创新、实践的特色校本课程。

底色课程。学校严格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同时注重挖掘国家课程中的红色育人元素,把爱党爱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过程、方式、活动之中。

主色课程。主要包含方法课程,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入学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仪式课程,传递丰富教育意蕴;社团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节日课程,让学生体验感受校园“八节”文化。

亮色课程。“新旅”文化课程,通过打造“学新旅”实境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艺术创意课程,排演新旅题材情景剧,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作创编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进行全国巡演;“小主人”课程,形成文明、智慧、健康、快乐、勤劳五大系列300节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善心善行”课程,开展微善行动、职业体验、爱心互助、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开展主题鲜明的红色育人活动

学校从“红色认知、红色体验、红色践行”三个层面打造学新旅“三个课堂”,开展四类主题鲜明的红色教育活动。

理想信念引领。开展“追寻新旅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题中队会、“新旅出发日”大队会等主题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

意志品格提升。开展“我当三日农村娃”、劳动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劳动体验中磨炼意志、涵养德行;开展跳绳、踢毽子以及各种球类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组织学生参与“我当军营一日兵”、寻访消防部队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拥军热情。

实践活动体验。组建“红领巾寻访团”,开展“美丽家乡行”社会实践调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开展“小好汉重走新旅路”红色寻访活动,回顾新旅光辉历史,重温新旅感人事迹,让“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爱心责任培塑。设立礼仪小标兵、卫生监督员等多个校内志愿服务岗位,培育学生岗位责任意识;开展模拟法庭、模拟救护等职业体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服务、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在“爱心童行”手拉手结对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共享、奉献的品质。

实施红色引领、协同共进的育人策略

近年来,学校通过搭建成长平台、优化育人方式积极探索红色育人新路径。

搭建成长平台。举行“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开设阅读指导课,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优化课后服务形式,开设创客、布艺、舞蹈等社团,提供“1(作业辅导)+N(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包,为学生搭建多样化、个性化成长平台。

优化育人方式。学校借鉴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推行“小先生”课堂,培养“敢为、善教、乐议、会疑、巧学”的“小先生”;打造“伙伴学习共同体”,构建“四步八环”学习范式,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探索基于学科的综合化教学,开展跨学科学习,组织研学活动;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开发云讲堂、红色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创编红色题材的音乐、美术作品。

(作者系淮安市新安小学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红色基因涵育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校本化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