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探索儿童生命成长“N次方”
■杨文娟
图为常州市实验小学开展“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近年来,常州市钟楼区教育局聚焦新时代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从框架建构、区域实践和创新机制等维度开展研究,坚持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采用区域全覆盖、学校全卷入、教育工作全渗透的方式整体推进协同育人的改革创新试点建设,围绕制度体系、管理体系、课程体系等六大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努力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钟楼样本”,营造和谐、优质、高效的育人生态,守护儿童“稳稳的幸福”。
部门联动,从“志同”走向“道合”
钟楼区教育局以顶层设计系统推动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将协同育人列入总体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日程,纳入文明创建、关工委优质化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考核指标,定期督导考核、评选先进,形成政府统筹、多部门联动的新局面。
区委教育工委牵头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组建由教育、妇联、团委等19个部门组成的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明确培养目标,即通过多部门、多渠道、多时空协同,培养“认同度高、适应性强、幸福感浓”的“钟楼欣少年”。先后出台《钟楼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意见》《钟楼区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行动方案(试行)》等14份文件及工作方案,制定工作制度及管理办法60余份,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职责及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不断扩大协同育人单位的参与范围,深入每个街道开展工作,实现区域全覆盖;整合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青少年服务站等资源,设置“行走的思政课”打卡点;与企业对接,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项目推动,从“三维”到“N次方”
钟楼区教育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关注重点、突破难点,不断探索儿童生命成长的“N次方”,逐步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范式和独特育人路径。
突破“双减”难点:引入课后服务协同资源。钟楼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将社会素质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引入课后服务,联合科技局、文体旅局、街道等多部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审批流程和引入机制,让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目前全区已累计引入优质校外课程234门,开发区域共享课程10个,家长课后服务满意率超过98.5%。
抓住“生命”要点:提供心理健康协同服务。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钟楼区全面实施“守护‘稳稳的幸福’:提供儿童心理健康协同共育服务”项目,建立“预防—发现—转介—治疗”服务路径,形成了“12345”工作模式;先后开展区级专场培训30余场,辐射6万余名师生;架构校本级心育课程体系5个,积累具有借鉴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162个,完成2本区级专项指导手册的编写,在学校、家庭、机构、医院间实现“一站式”服务,提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及时性、可行性和专业性。
关注“家庭”重点:实施家庭教育协同工程。教育、妇联、民政、卫健等部门共同实施“新父母学堂:0—15岁全域家庭教育共育”项目,制定培训清单13份,面向全区30余所学校(幼儿园)系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细化家庭教育指导方法,拍摄家庭教育培训视频52个,给予家长有效的分类指导;编写《钟楼区家长教育行为建议清单》《家长成长手册》《家长素养评价单》,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引导和评价,形成家庭教育体系闭环,实现“建设一个项目,多方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
高频互动,从“自为”到“共育”
从“各自为政”到“携手共进”,从“履职尽责”到“倾情付出”,从“自为”到“共育”,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切实推动了钟楼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提炼“地域”特点:打造馆校一体开放协同时空。钟楼区教育局牵头基地、区文体旅局和镇(街道)等联合架构“1+N+1”协同共育网络,立足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实践探索”,以项目中的43个“尚德学堂”为实践点,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等内容进行馆校一体化协同育人实践探索。着力打造“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开发8条相关实践体验线路,覆盖全区各街道,涉及立志、奋斗、报国、法治、廉洁、匠心、振兴、科技8大主题,编制《“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实施标准》,规范实境式思政课的课堂模式,并在“开学第一课”中落实常规性开展制度,实现全区所有学校在开学初统一参加1次、学期中主动开展N次的“1+N全参与模式”,通过“1个集团带动1片区域”“1所学校结对1个街道”等协同举措推动钟楼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汇聚“关爱”焦点:分类帮扶困境儿童。钟楼区强调“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出台相关文件和工作制度16个,对区内现有的六大类350余名困境儿童实现分类帮扶。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31个;全面提升融合课程效能,编写《钟楼区融合教育工作指导手册》,保障特需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区域获评“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西新桥小学被确定为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实验校,2所学校获评“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8所学校获评“常州市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团区委牵头实施困境儿童“梦想小屋”改造计划,建成“梦想小屋”67间;妇联与民政联动,共同实施“靶向援助服务”……各部门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关爱每一个”。
疏通“安全”堵点:通学之路体现协同育人。钟楼区积极探索建设政策友好、环境友好、设施友好、服务友好的儿童友好型社区,推动家校社组建“友好通学共同体”,强调以儿童视角查找、消除社区内交通、治安等各类风险隐患,创新“城管、教育、交警、街道协同”现场办公制度,建立社区联动点与交警护学岗联动等协同机制;建成儿童友好示范校4所,编写区级安全通学读物1本,形成安全通学工作方案5份,开通3条“步行巴士”,惠及学生家庭121个。
(作者系常州市钟楼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新时代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