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爱国心需要从小培养
■本报评论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会时说:“教育上必须把牢,从小培养爱国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培养爱国心,当从少年始。少年儿童是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这个阶段接受的思想熏陶将影响一生的精神走向。从小培养爱国心,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是构筑少年儿童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的基石,将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提供坚实的方向指引与价值支撑。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从小培养爱国心,就是培育和增进少年儿童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成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培养爱国心,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爱国心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动学校教育主阵地、家庭教育启蒙场、社会实践大课堂形成育人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各主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学校是培养爱国心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可以通过讲述爱国故事,在孩子心中播撒爱国的种子;带领孩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历史的厚重感滋养孩子的心灵。此外,社会各界应积极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媒体传播正能量的爱国事迹、文艺界创作更多彰显爱国精神的优秀作品,推动爱国心培养并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养爱国心,需要贯通知与行的桥梁。从小培养爱国心,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广大教师要以智慧与情怀将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成长体验,以人格魅力涵养精神气质,以文化浸润滋养学生心田,以实践体验激发情感。当教师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有温度的教学设计、有深度的实践探索、有广度的资源整合,就能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广大教师应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将思政教育融入本学科课堂教学,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创设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氛围,开展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将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增强课程与课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青少年把爱国心化为强国志和报国行。
今天的少年儿童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使其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未来一定能成为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