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为了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
——读《教育者的转型: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有感
■陈文
《教育者的转型:
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
李建平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几年前,我曾读过《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该书作者李建平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近期,我又读了她的《教育者的转型: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她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到十一学校学习的校长中选择了6位,详细叙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
王海霞到十一学校之前,是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的校长。2008年,她到一所学校任职,用管理智慧使这所薄弱学校在两年半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后来她又被调入邯郸市汉光中学任校长,在她的带领下,这所老牌名校很快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当走进十一学校时,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下定决心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为此,她住进学校,和师生们一起工作、学习。她明白,要想前行,就得在寻找中发现新的自己。现在,她是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校长。该校秉承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实施十一学校的管理机制,赢得了广泛赞誉。
汪正贵曾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校长,这所学校是安徽省第一所省级示范高中。2014年12月,汪正贵校长与李希贵校长相遇了。李校长说:“你老待在一个地方,未来看得清清楚楚,而换个地方会有更多可能。我们在一起做点儿事,多有意思!”就这几句话,把汪正贵打动了,47岁的他成了“北漂”。在十一学校读书、学习、工作,他慢慢体会到,教育者要像十一学校一样把学校交给学生,当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时,他们的心灵就会舒展,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经过一年多的深度了解,汪正贵顺利完成了“自我重启”,来到新建的青岛中学,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教育旅程。
崔京勇是山东首批齐鲁名校长,当了18年校长,带领3所学校向上发展,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2010年春天,崔京勇第一次走进十一学校,立刻心潮澎湃,不想离开了。他看见,十一学校遵循教育的本质,实现人的解放,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他特别敬佩李校长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制定《十一学校行动纲领》和《十一学校章程》,这些文件能够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2016年7月,他到北京十一实验中学任职,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以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己任,开启一场教育蜕变。
很多人参观十一学校后发出感慨:好是好,学不了。山东省济南第十四中学的杨荣耀校长最初也这样想。可多次走进十一学校、与李希贵校长交流后,杨校长发现,学习十一学校不能停留在小班化和选课走班,要学必须学全套。他依据十一学校的章程,将自己的学校组织结构变革为5个部分: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支持人员、研发平台。这样一来,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多了,成员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增强了,各部门构成紧密联系的整体,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指挥控制,而是通过合作、协商、服务来实现,更加高效、规范和科学,团队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爆发力。
如何让资源流向学生?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的高仁辉考察十一学校后,经过系统思考和评估,将十一学校的改革经验与成都基础教育实情相结合,全面规划泡桐树中学的发展路径,将学生的个别化教育与多元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轴,构建具有泡中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高仁辉说:“十一学校的‘不寻常’之处,是从里到外改变了学生的模样。他们有一群活泼的、充满活力的学生,这些学生热气腾腾地生活,蓬勃地生长。学习十一学校,我们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架构比较完备的、‘学生第一’的课程体系。”
山东省临沂市的李长青曾在临沂多所学校担任校长,遵循规律、尊重人性,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退休之际,他接受了李希贵的邀请,去北京建亦庄实验中学。为了办好这所学校,李长青听从李希贵“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安静、温馨、安全的氛围”的建议,按照育人的需要,尽可能地将资源“放”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他认为,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校内建筑应是造型艺术,是一种文化,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如今,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在建筑艺术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十一学校,你会感受到:教育的全部意义就是孩子们的成长。经过学习、思考,6位校长成功转型。希望有更多的校长可以走出舒适区,向内寻找,既学习借鉴,又创新发展,不断叩问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