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引领,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师德师风引领,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成家武

近年来,张家港市围绕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名市”总目标,聚焦学生全面多样个性化发展、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发展、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三大发展任务”,重投入、强内涵,教育呈现蓬勃发展良好态势,先后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

在此过程中,张家港市紧扣师德师风建设关键环节,将其作为锻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性改革以及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着力培养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育人才,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赋能——

营造适宜教师发展的优良生态

良好的教育生态,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激发其发展内驱力。

坚持党建赋能。张家港市率先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创新实施“红色引领333”工程,鼓励教师争做“美德园丁”、党员教师争做“教坛先锋”、干部争做“杏坛公仆”;组建11个党建联盟,实现全市178个基层党组织全覆盖,有效促进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共融共进。

强化思政赋能。以省级示范项目“大思政立交桥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培育全学科教师的“思政引领力”,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重视学习赋能。率先开展家育心育五级“金字塔式”教师全员培训,提升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帮助教师化解教育教学难题。深入实施“全员导师制”,助力教师在“经师”和“人师”的协同中强化专业能力,升华职业境界。

创新减负增效赋能。出台《张家港市减轻教师负担八条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引导教师聚焦主责主业。去年以来,压减全市进校园的社会事务超80%,大幅精简督查评选考核创建事项,减轻教育压力,激发教学活力。

托举——

搭建助力教师成长的各类平台

近年来,张家港市积极为教师搭建各类平台,同步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帮助新入职教师加速成长。制定《青年教师 “三年过三关”考核实施意见》,将涵养师德师风作为新教师入职第一课。近两年考核新教师1400余名,帮助他们找准价值定位,引导其树立躬耕教坛的职业信念。

助推高层次教师跨越成长。2020年以来,实施港城教育人才“5151”计划,自主培养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育人才113人,投入资金1092万元;组建各类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02个,建成“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苏州市级8个、张家港市级18个;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模范教师等省级以上先进模范教师6名。出台《支持优秀教育人才开展教育教学项目研究的实施细则》,充分激发人才队伍的教研活力和动力。

带动成熟型教师协同成长。每年选树一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团队,如“守望田园最美教师”“新时代最美青年教师”“六个十佳”等,以榜样教师引领全市教师立师德、树师表、铸师魂、强师能。建成9个教育集团和21个教育联盟,形成“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新建学校”一体化办学模式,整合教研资源,协同向上生长。

拨正——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预警机制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回应人民群众的重点关切,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此,张家港市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问题预警机制,从点、线、面多维度保障教师队伍的良好发展。

“点”:监督警钟长鸣。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党员干部广泛参与的师德师风“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切实发挥“纪检监督小组”的监督执纪职能。紧盯在职教师违规参与有偿补课等师德师风突出问题,及时下发《提醒函》、提醒短信。坚持“抓早抓小”,及时处理苗头性问题。定期公布处理通报,运用活教材敲响警示钟,以“身边案”警示“身边人”。

“线”:治理纵贯到底。建立健全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师德师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机制,压实学校主体责任,以零容忍态度处理教师失德失范行为。此外,联合公安、纪委以及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对涉嫌违纪违法的教师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以治理成果警示广大教师恪守师德底线。

“面”:教育一个不落。打造“师者同行”“三清三廉”两大教育品牌,编印《师德师风手册》《监督哨响》等学习材料,构建“制度学习、自查自纠、监督提醒、有错必纠”师德专题教育机制。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行知说”全员教师讲坛,全市近两万名教职员工参与,讲坛邀请师德师风楷模宣讲亲身经历,引领全市教师坚守初心,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

(作者系张家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