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因为爱,教育才有情调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俞永军
《教育的情调》
[加]马克斯·范梅南 李树英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句话:教育是有情调的。随即,我的脑海里蹦出一个字——“爱”。世间一切,尤其是教育,因为有了爱才有情调;教育有了情调,才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太阳是温暖的、空气是清新的、学习是快乐的。
近日读完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我更加坚信这一点:爱可以让教育富有情调。倘若一个教师没有爱,没有打心底里尊重孩子,就不能赢得孩子的爱戴,他的课堂亦是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有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听课,尽管老师极力引导,但学生仍非常沉闷,很少举手发言。突然,一个男生高高举起右手。老师猛然发现,颇为欣喜,大声说:“他都举手了,同学们应该鼓掌!”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显然,他平时在班级里的表现并不突出,很少举手发言。如今,在老师提出问题却没有学生回答、公开课难以继续的这一“关头”,这个孩子毅然举起了手。
然而,这个老师的神态和言语却透露出“他平时的表现不太好”,同时也质疑其他同学“连他都举手发言了,你们岂能不举手”?之后,我观察这个男生,他坐立不安,面红耳赤。回答问题时,他的声音很小,我与他仅两桌之隔,却一个字也听不清楚。我想,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老师的言行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这个男生的心。
顾明远教授说:“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几年前,一个男孩找到我,说老师“骂”他像“痞子”,他要转学,陪同的还有他的父亲。他的老师告诉我,他一个十五六岁的大男孩,一天到晚不洗脸、不漱口;夏天,他每天流一身汗,回到宿舍倒头就睡,即便去洗澡,也只是身上沾了点水。同学迎面碰上他,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异味。他的同桌受不了,离得远远的,他还没意识到问题,不依不饶,硬要和同桌凑在一起。同桌便抵住桌子,他上来就打了别人一拳。
听完,我耐心地让他反思自己的问题,再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说他、出发点是什么。后来他也意识到老师是为他好,情急下说的气话,是“恨铁不成钢”。
“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我们需要明白,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马克斯·范梅南如是说。
学生犯错,不是我们苛责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给予爱的时候;学生的缺点,不是我们指责的地方,恰恰是我们要加以呵护之处。你给孩子一粒爱的种子,孩子还你一棵爱的大树;你给孩子一粒善的种子,孩子还你一片善的森林。
“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教育是真,教育是情,教育是爱。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性情去爱孩子、爱生活、爱世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孩子的笑脸是甜的,我们的教育是充满情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