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为他好”到“对他好”
■ 陈云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笔者有时会听到同事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了,你‘为他好’,他却不领情……”当下,这种师生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的现象确实存在。然而,这句话背后潜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所谓的“为他好”,是否真的“对他好”?
“为他好”与“对他好”,虽仅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追求。
“为他好”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单向的善意。这种善意往往基于教育者的个人经验和判断,认为某些行为或知识对学习者有益,便将其强加于学生身上。通常情况下,这种善意是从“教师教育需要”的角度出发,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未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更无法合理解决他们文化学习和个性特长均衡发展的问题。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感知到这种善意,更不一定理解和接受。
而“对他好”则是一种更加深入、全面且个性化的教育关怀。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情感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通常情况下,这种关怀从“学生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它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让学生不仅能够感知到这种关怀,而且能够理解和接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他好”更多地反映了一种理念或想法,而“对他好”则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实现从“为他好”到“对他好”的转变,不仅意味着教育行为的改变,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境界的提升。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若要完成这种转变,就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与实践。
首先,基于“对他好”,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说,“对他好”就是要让教育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个性能得到充分彰显。基于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其次,基于“对他好”,确立全面的教育人才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个性能够充分发展的创新者。从本质上说,“对他好”就是要按照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每个生命体的成长可能实施适合的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基于此,教师应在课堂仔细观察,在课外与学生深入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并发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为他们提供精准的指导和帮助,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基于“对他好”,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从本质上说,“对他好”就是要弄清楚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教育需要,并针对每个人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潜力,我们应该尊重并珍视这些差异,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基于“对他好”,进行科学的教育实践。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AI已经可以帮助教和学。人类知识无穷无尽,学生没有必要花过多时间记忆和理解庞杂的信息。从本质上说,“对他好”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从“为他好”到“对他好”,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爱心和耐心,更要有智慧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探究未知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淮安市清江浦实验小学教师,淮安市清江浦区“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