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赵富良:创造气象万千的语文课堂
■沈世红
【人物印象】
赵富良,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一期培养对象。他心目中的语文教学是师生间的深度对话与情感交流,是创造天性的解放和语文素养的生长。
【人物感言】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创造,在于课堂里师生相遇的万千气象。
——赵富良
说起赵富良老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充满个性的课。他的专业成长就是在漫山遍野的生长中,在万千课堂的实践中扎扎实实稳步磨砺而成的。赵富良酷爱他的课堂和学生,在一线从教的24年里,他担任班主任长达22年。“优雅”“慎独”的班风让学生、家长、同事们念念不忘。
2016年,在南京市第三中学任教的赵富良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之后,仍继续担任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2019年,他所带的班级表现优异,先后被评为区、市级先进班集体。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赵富良的课堂就带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注重文本解读,为每一篇文本而“创造”。工作的第七年,赵富良参加中语会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执教余光中的《乡愁》,获得一等奖。他在课堂上设计朗读吟诵、咬文嚼字、联想想象、比较映衬等教学环节,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意境美。课后,专家的点评让赵富良认识到自己的课堂存在的不足——教学设计虽有创新,但学生的语文素养生长有限。这次教学比赛经历成为赵富良开展语文教学深度研究的起点,促使他开始将“为文本”教语文转变为“为学生”学语文,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020年成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在导师们的指导下,赵富良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在对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哲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回应“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教学为什么”“语文教学怎么样”等问题,逐步明晰了“助力学生创造性生长”的教学主张。
“助力学生创造性生长”这一教学主张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也是赵富良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个性化的洞察和领悟,反映了他对初中语文教学理想的期待和追求。“助力”是支持,是引导,是促进,是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等天性中潜在的素养,通过进一步哺育、培养,将其发展成一种创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助力学生创造性生长”是以能创造、会创造、有创造、爱创造为育人目标,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并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做出改进,形成有效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或者生成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言语素材。以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为例,学生显然无法超过那些文艺评论家,可是如果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有了一次灵魂的吸引和震撼,那就是“创造性生长”。从素养、情感、品质来说,不断创造新的自我,那就是“日日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助力学生创造性生长”,不仅是在理念、过程、方法上的创新,还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积极“打开”,这是从个体生命内部成长起来的一种教育气象。换言之,只要实现了个体生命的“打开”和超越,就可以算作成功的“创造”了,这也正是学生创造性生长存在的重要意义。
“助力学生创造性生长”是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交流的过程,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认知互动、思维碰撞、情感共鸣,进而实现精神相遇和灵魂震撼。这样的语文课堂就自然生发了不一样的气象。
“是一个人前行,还是一群人同行?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去直接影响更多的教师,进而影响更多的学生,你是否愿意?”2020年2月,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春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深深触动了赵富良。同年8月,决定“与众同行”的赵富良成为秦淮区初中语文研训员。
2022年5月,赵富良和同事周正梅老师共同申报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开发‘小创造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育人新探索”成功立项。2023年4月,南京市初中语文(赵富良)名师工作室成立。站在新的平台上,赵富良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影响更大范围内的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励更多教师加快成长,去照亮更多孩子的青春。
2023年10月,由省教育厅指导、省“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实施办公室组织、南京市教育局承办的“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一期培养对象教育教学主张报告会在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举行。赵富良在报告会上详细阐述了他“助力学生创造性生长”的教学主张。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杨九俊在点评赵富良的教学主张时说:“赵富良老师的教学主张是有坚实的学理基础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复原、去感受、去理解,感受人类智力的创造性。我们现在经常讲像专家那样学习,要重返知识的现场,把已经成为一个定义公理的这种冰冷的知识还原到创造之时的火热现场。从课程的角度讲,语文课程不仅是制度的,更是体验的,要从制度性课程走向体验性课程,它更强调主体性、生存性、开放性。所以,作为实践的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者的兴趣解放为主旨,这种课堂自然会有一种气象。”
“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的不仅是基础教育的“师者”“智者”,更是教育的“行者”。作为研训员,赵富良深入一线,广泛听课,对全区几百位教师的语文课堂了如指掌。他深知要“助力学生创造性生长”,首先要助力教师的“卓越发展”;要开发学生的“小创造力”,首先要开发教师的“创新力”。很难想象封闭的、模式化的语文课堂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赵富良依据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深刻把握,先后整理出“文本阅读教学范式”“‘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范式”“写作教学范式”等供老师们学习。他坚持言传身教,示范引领,不只“把课讲给你听”,还“把课上给你看”,他认为这是培养教师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式。他鼓励教师观察、学习并实践,鼓励老师们“你的课堂你做主”,对照学生学习的需求,自主制订和调整教学计划,大胆追寻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相信,教师拥有教学自主权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专业性和创造性,直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培得根深,方得叶茂。如今,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第一期培养对象,赵富良的影响力已经走出南京、走出江苏、走向全国。他先后为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师上示范课、开设讲座百余场。他依托南京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为引领,在立体多维的教研活动中和老师们一起砥砺前行。他带领团队成员出版编著《“创生”初中写作教学36课》,开展的线上、线下教学研讨活动累计有十余万人次参加。
近3年,赵富良在积极的课堂实践之余,还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等期刊上,其中有两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收录。他主持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中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他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助力学生创造性生长”的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是素养发展看得见的课堂,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课堂。我们期待赵富良用智慧和热情去点燃更多的创造火花,不仅把语文的“小课”上给孩子们和教育同行看,更把教育的“大课”上给社会和未来看,努力在气象万千的课堂里创造并生长。
(作者任职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