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办好乡村教育的“密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溧阳优化乡村学校资源配置,引导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立足乡土文化提升办学内涵——

解锁办好乡村教育的“密码”

■本报见习记者 方欣 通讯员 张待娣

“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想用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教育作点贡献。”自1997年踏上工作岗位,全国优秀教师孙国平一直躬耕溧阳乡村沃土。他用充满热情的眼睛发现“宝藏”,挖掘乡村教育资源。在以孙国平为代表的乡村教育人的不断耕耘下,溧阳乡村学校从仅有“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张嘴”,到如今各校都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28年来,孙国平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也见证了溧阳乡村教育的发展变化。

多年来,溧阳始终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带动乡村振兴。

加强保障,

优化资源“强筋壮骨”

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溧阳的乡村教育也曾面临类似的问题。城区“大校额”和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一度比较突出,众多乡村居民期盼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为此,溧阳市委、市政府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引领,制订实施《溧阳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溧阳市品质教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落实,统筹推进,坚持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2024年秋季学期,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天目湖校区正式投用,迎来首批新生。教室里,宽阔的空间、充足的光线令人倍感舒适,统一配备的电子多功能黑板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保障,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课桌和可躺式椅子呵护着学生身体健康。

这项市级重点民生工程总投资达1.5亿元,规划办学规模6轨18班。为办好这所新学校,溧阳委托该市实验初中管理团队引领天目湖校区的发展。第一年招生,很多本地孩子留下来了,还有一些孩子从城区回流到乡村。

“乡村教育办好了,学生才会留在当地,有效缓解城区学校的招生压力;乡村教育办好了,群众才愿意留在乡村,教育也能反哺乡村振兴。”溧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黄跃华说。

近3年,溧阳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新增学位13710个,提升了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坚持以创促优,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让优质均衡的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2024年,溧阳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达标率为96.88%。

充实队伍,

吸引教师扎根乡土

2022年,孟荣祥从溧阳城区的文化小学来到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任校长,他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实施“大美育”。于是,他将视线聚焦于天目湖畔,开发“小水滴”课程,加深师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近年来,政府向我们学校投入了1000多万元,这让我更有动力办好这所乡村学校。”孟荣祥说。天目湖中心小学3名副校长也均来自溧阳市实验小学等城区学校,他们的到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们鼓励城区大规模学校的行政干部到乡村学校任职,带去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做法,帮助乡村学校走出自己的路子。”溧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康桥说。自2018年以来,溧阳市已有300余名城区学校的行政干部到乡村学校轮岗。

为加速新建乡村学校发展,溧阳市教育局以城乡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对其进行组团式扶持。在这一模式下,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天目湖校区在成立之际就迅速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均来自溧阳市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城区中心校。“我们发动符合要求的城区中心校教师到天目湖校区参加流动竞聘,并在职称岗位晋升、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很多教师积极响应,自愿申请流动。”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周建凤介绍说,“这种师资团队扶持的形式为乡村学校的招生及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溧阳市教育局还在乡村教师缺额学校设置支教岗位,鼓励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其中,到偏远学校支教时间不少于2年,在其他学校支教时间不少于3年。“为留住乡村优秀教师、充实乡村教师队伍,我们不仅落实了相应管理机制,还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作出努力,提升乡村教师幸福感。”张康桥说。

溧阳设置乡村教师专项绩效,划定为一般农村学校、偏远农村学校、艰苦农村学校的,按每人每年增加2000元、4000元、8000元核定总量,逐步建立区域差异绩效总量与专项绩效总量同步增长的机制;义务教育学校人员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时,有交流任教或支教援建经历者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加大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力度。

紧扣特色,

挖掘内涵“寻根育人”

溧阳市横涧小学校园地面上印刻着各种字体的“茶”字。该校地处溧阳南片山区,是历史悠久的茶叶产区,茶圣陆羽曾在这里采茶,撰写《茶经》。依据特色地域文化,该校以“茶”为载体,弘扬、传承、创新优秀传统“茶文化”,构建完善的“茶文化”生态劳动课程体系。2024年,该校《和融场域:“三能茶娃”品格润育行动》获批常州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

溧阳地处长三角腹地,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人杰地灵。依托乡村优势,该市挖掘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教育在育人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结合。

2024年4月29日,别桥中心小学举行无人机模型设计制作比赛成果展示活动,孩子们纷纷举起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无人机模型作品,激动地向观众介绍。别桥镇是无人机特色小镇。基于此,别桥中心小学以无人机特色教育为抓手,以创新的视角推动科技教育开展,建设200平方米的无人机实训场,聘请中国机器人运动工作委员会江苏委员会和无人机企业专家进校授课,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该校先后获评江苏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常州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

以寻根为“底色”,以育人为“亮色”,溧阳依托各乡镇特色推进“五育”并举,推举学生站上更广阔的舞台。新昌小学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宗旨,营造“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的校园“日日新”文化,“团结奋进,永不言败”的排球精神深入人心;汤桥小学利用周边丰富的农村生态田园资源,建立生态种植园地和生态实践基地,实施“五大”田园课程,组建20多个田园社团,将“五育”实践深度融入乡村田园……

充分了解乡村儿童需求,充分浸润乡土文化特色,充分思考学校发展路径,溧阳涌现出越来越多“小而美”的乡村学校。“我们要让乡村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而且是‘有根’的教育。”溧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崔恩说,“办好溧阳乡村教育的‘密码’在哪儿?就在师生脚下扎扎实实的土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