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童话涵养幼儿积极品质之略见
■吕静
幼儿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童话天然契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凭借鲜明的道德榜样、奇幻的想象空间、丰富的情感元素、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积极的故事结局,全方位滋养幼儿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在道德、想象、情感、语言和人生态度等多维度涵养幼儿积极品质。
童话是培养幼儿
积极品质的有效载体
童话育儿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其有效性建立在多学科理论交叉的基础之上。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难以理解抽象概念。童话以生动鲜活的角色、具体可感的情节,将抽象的美德、品质具象化。幼儿通过这些鲜明的形象理解善恶,无需复杂的逻辑推导。如《三只小猪》这一童话故事就通过具体情节和角色行为来表现抽象品质,契合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幼儿不需要去思考“努力”“坚持”等抽象词汇的含义,仅仅通过故事中3只小猪的经历,就能在脑海中形成关于勤劳有益、懒惰有害的认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再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这种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后果而学习的过程称为“替代性强化”。童话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榜样。幼儿通过童话中角色的经历,进一步理解积极行为(如诚实、善良)会带来正面结果,而消极行为(如欺骗、懒惰)会导致负面后果,从而激励他们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情绪认知理论认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童话能够唤起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敖丙与仙翁打斗的紧张情节可能会使幼儿心跳加快、情绪激动,产生生理唤醒。同时,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将这种生理反应转化为对哪吒勇敢行为的钦佩和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喜悦等情绪,从而强化了对勇敢、正义等积极品质的认知和向往。
将童话情境的独特优势融入真实生活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童话情境发挥着独特的关键作用,它支持幼儿通过“情境预热—角色代入—叙事重构—反思迁移”等环节唤醒自我认知,强化情感参与,动态切换视角,进行多维度体验的同时与现实生活联结,将积极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境预热:教师以情境引发为起点,借助生动的故事背景、活泼的角色形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开端,或以幼儿在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为连接点,创设出一个个生动的童话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自然融入幼儿的生活经验之中。
角色代入:幼儿以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进入情境,通过模拟、再现或创造生活中、童话世界中的场景、情节和角色,将自己代入到童话角色之中,从而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强烈共鸣。
叙事重构:在角色扮演、情节互动、场景探索中,幼儿已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体验者、参与者和创造者。幼儿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已有的童话叙事进行重新建构,充分获得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反思迁移:幼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体验后,开始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自发地对童话情境中的情节与角色行为进行深度反思,实现认知层面的同化与顺应。通过将童话中的价值观念与自身已有的认知图式相融合,幼儿逐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面对困难情境时,他们会参照童话中勇敢角色的应对方式,激发内在的心理韧性,以坚毅的态度克服困难。这种反思迁移机制,本质上是幼儿将童话情境中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思维模式,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以童话滋养积极品质回应时代挑战
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与更新,促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省思。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培育怎样的儿童?一方面,我们借助人工智能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知识、技能,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儿童的内生力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智慧,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
童话以其丰富奇幻的想象空间,为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提供了天然土壤。在天马行空中,幼儿学会突破常规思维,探索未知的可能性,这些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人类独特能力。童话中复杂多样的情节与角色,是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的有力素材。儿童可以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辨别是非善恶,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童话细腻的情感描绘,也深刻滋养着儿童的情感智慧。AI虽能模拟人类的情感表达,但难以像童话那样引发人类内心深处真正的情感共鸣。
在当下,以童话培育幼儿积极品质不是教育的附加任务,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让每个幼儿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童话教育的要义在于尊重儿童,视幼儿为有能力的行动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在于指向未来,为复杂世界培养“既柔软又坚韧”的生命力;在于超越功利,用心灵的力量对抗工具理性对教育的侵蚀。
(作者系南京市雨花台区普德村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