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让高中化学课堂生动起来
■丁亚兵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化学的课程内容更加微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化学课堂更加生动,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并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自2012年起,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依托“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8项省、市级课题,持续开展生动化学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转思路、变载体、建资源、优流程、改评价,学校让各种化学反应、化学现象更直观,让抽象的概念、原理更具体,让微观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更“可见”,让化学课堂焕发生活气息、充满学习趣味。
以“生本质疑、生活问题”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我校改变教学策略,将问题与情境结合起来,变教学情境为问题情境,并且对问题情境进行了系统设计。一是在提问主体上变教师提出问题为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体;二是在情境内容上变概念性问题为生活性问题,问题不仅来自课程内容,也来自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并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回应问题;三是在情境性质上变事实性问题情境为疑虑性问题情境,真正回归“问”的本源、“题”的要义,从而化解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不生动这一难题,落实“生动教学情境”的课标要求。
以“生命体验、探索行动”营造生动实验体验。为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我校对化学实验设计进行了重新架构:一是变重视实验结果为突出实验过程,尽量将演示性实验转化为操作性实验,将各种原理、结论等以实验的方式进行展示,给予学生充分的、真实的过程性实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趣味;二是变理论化、去生活化的实验内容为贴近生活和生产的实验内容,对原有的实验进行二次开发,设计更具实用性、探究性、趣味性的化学实验;三是变注重实验过程规范性为规范性与创新性并重,鼓励学生在规范性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实验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验证假设,激发学生科学求真、敢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以“生成概念、组内互动”设计生动概念教学。我校着力改变以教师讲授、学生记背为主的教学惯例,不唯概念、不丢概念,而是统整概念、化解概念、运用概念,积极探索化学概念教学新路。一是变概念教学为大概念统整教学,摒弃零散的概念记背,强化概念教学的系统性和结构化思维,形成学科概念知识树,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思维图谱;二是变问题设计为问题链设计,将概念化解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问题,形成围绕概念的问题链,这种概念的“拆解”与“重新组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形成学科概念逻辑;三是变问答式互动为多样化、深层次教学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情景剧等新颖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体验中主动思考、合作交流,进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以“生师互评、激励推动”开展生动学习评价。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我校对学习评价进行了优化设计: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做法,让学生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评价的协助者,通过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助力学生成长;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将学生发言、合作学习表现、实验操作等课堂学习行为纳入学习评价范畴;三是评价取向重激励,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捕捉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反馈,给予适时适切的鼓励和建议。
此外,为了让生动化学更具学理性和可操作性,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加强理论溯源和文献研究,形成“三以三化”生动化学教学理念,即以学生思维生长为中心、以“生长、动智、化育、学创”为路径、以“活中立、活中厉、活中砺、活中励、活中力”为策略,推进知识关联、认识思路、思维模型、核心观念的形象化、结构化和生活化。同时强化教学模型建构,力求模型可移植、能推广,构建了“五生五动”生动化学教学范式,即将课堂教学分为生本质疑、问题驱动,生命体验、探索行动,生成概念、组内互动,生活应用、内外联动,生师互评、激励推动5个基本环节。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生动化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教学研究》,形成了具有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特质的生动化学教学样本,“普通高中生动化学教学范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被确定为2024年南通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开展生动化学教改探索以来,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化学学科建设取得喜人成果,教学质量持续居于高位,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为了将生动化学教学成果惠及更多学校,我校建设了生动化学资源平台,教学资源免费向全国开放,开发了一套高中化学教学指导手册,成功申报南通市高中化学学科基地,组织成立南通市高中化学学科基地联盟,积极开展区市级各类教研活动、教学比赛、课题研究等。截至目前,我校累计开展科研普惠活动近100次,共计接待省内外化学教学考察团120多批次,生动化学教改成果在省内多个设区市推广应用,在新疆、陕西、山东、福建等省推介传播,产生了广泛的教育影响。
(作者系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