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活教材”,打造“强磁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邮电大学深入实施红色校史育人工程,努力构建以红色为底色的思政工作格局——

善用“活教材”,打造“强磁场”

■本报通讯员 毕莹莹

如何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讲好“大思政课”?近日,由南京邮电大学牵头主办的八路军红色文化思政育人研讨会召开,4所在抗日烽火中淬炼成长的高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南京邮电大学1942年发轫于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时邮务总局干部训练班,是一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高校。“我校深入实施红色校史育人工程,努力构建以红色为底色的思政工作格局,形成具有南邮特色的红色校史育人体系,让红色信仰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郭宇锋表示。

从办学发轫地汲取精神力量

驱车400多公里,历时6个小时,南邮师生来到办学发轫地、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东甘霖村。“这里就是办学旧址,它是我党、我军早期系统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第一代南邮人以国家安危、民族需要为己任,不怕形势险恶、不惧流血牺牲,筑起了一座理想信念的丰碑。”在当年战邮干训班驻地,学校负责人娓娓讲述战邮历史,以及办学历程中的典型人物、特殊贡献、精神力量和文化传承,为师生带来一堂生动的红色实景思政课。

“开学时人手一本《红绿蓝:南邮的色彩》校史读本,里面的故事变成眼前一幅幅真实的照片和一件件实物,红色精神深入了大家心田。”在办学旧址展馆,第三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徐雷仿佛置身当年的抗日烽火,感悟“信达天下,自强不息”的南邮精神之源。学校在山东战邮纪念馆设立“南京邮电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南京邮电大学办学旧址展馆”作为师生红色研学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该项目入选江苏省高校“金课”工作坊。

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自2019年起,学校先后成立红色校史研究会,设立“红色校史研究基地”,成立战邮红色基因协同研究中心,开展专项研究,梳理并诠释不同历史时期南邮人的精神特质。2020年起,该校实施红色校史育人“十个一”工程,历时3年打造形成具有南邮特色的育人品牌。

让“金课”与课程思政同行

不断拓展红色校史育人课程建设路径,推进制订红色校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培养方案,形成课程单设、教材同步、实践同行、师生同修的创新模式,是南邮打造思政“金课”的校本路径。

学习南邮校史,也是学习党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建设史的过程,是每一个南邮人的必修课。自2022年起,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全体校领导共同主讲的红色校史专题课正式上线,并纳入学生培养方案。课程从战火生根、科技报国、胸怀天下、信仰丰碑等多维度讲述南邮红色的根与魂,讲述南邮为国家的邮电通信事业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

“校史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触动并感染着我,南邮精神代代相传,激励我在学业和生活中勇于突破、不断奋斗。”今年是研一新生徐羿湫在南邮的第五年,本科四年里,她参观校史馆、学唱校歌、阅读校史读本、观看校史剧、参加校庆跑,如今在“开学第一课”上再次聆听校史故事,自豪之情、报国之心油然而生。

除了上好红色校史思政“金课”,学校还建成红色主题景观“战邮广场”,将校史馆、通信馆与邮政馆打造成红色校史实景教学场所。该校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共建社会课堂,拓展“课程思政”外延,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共建红色育人实践基地,将纪念馆的“场效应”作为思政课的“倍增器”,发挥红色资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用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创新之花

由南邮师生共同演绎的原创红色校史剧《赤子》以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生动讲述南邮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赤子》于2021年首演,获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奖。

舞台上,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情动人的演绎,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近期参加演出的辅导员李一鸣在南邮求学期间,就深受红色校史文化感染。此次他饰演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百岁老红军秦华礼,深有感触:“红色校史是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长期以来,我围绕学校史、讲校史、演校史持续深耕,把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学生知校、爱校、荣校的热情,筑牢学生们的精神底色。”

近年来,南邮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红旅赛道、“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中屡获佳绩。“全链多模态技术支持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成效追踪研究”获批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红色校史为背景创作的原创话剧《奔跑者》、舞蹈作品《第一课》分别获得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两项作品入选江苏省高校原创艺术精品培育项目。

“我校将不断丰富红色育人内涵,以红色校史激励师生坚定历史自信,用红色精神铸牢立德树人之魂,将红色文化赋能南邮‘大思政’建设,培育时代新人。”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