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建的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揭牌——
“职教出海”助力国际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王琼 通讯员 马俊
近日,在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内,一台台精密设备有序运转,来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教师万杰星正手把手地指导穆罕默迪亚大学的师生操作控制面板。这是江苏高校在当地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生动场景之一。
2月28日,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穆罕默迪亚大学共建的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致力于融合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为印度尼西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扬工院党委书记陈洪表示,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的建成,是顺势而为,更是主动作为。“我们将聚焦印度尼西亚的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打造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人文交流的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产教协同创新和校企发展共赢。”
印度尼西亚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印度尼西亚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印度尼西亚的中资企业超过1000家,涵盖能源、通讯、电力、矿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诸多领域。“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落地生根,最终靠的还是人。”海螺水泥是最早“出海”的中国水泥企业之一,海螺水泥印度尼西亚区域总经理助理秦栋告诉记者,企业最缺的就是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本土化人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16年以来,海螺水泥印度尼西亚区域与扬工院、穆罕默迪亚大学持续深化合作,从建设“丝路工匠”培育坊,到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正式运营,校与企之间打通了人才供需的“桥梁”,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设在穆罕默迪亚大学,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该模式不仅为印尼青年打通了就业通道,还为企业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近期,扬工院针对印度尼西亚企业的需求,联合穆罕默迪亚大学合作开发了6门双语课程,包括4门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2门实训课程,相关课程嵌入穆罕默迪亚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真实的企业产品和工作场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据介绍,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成立以来,已为该国培养3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我们不仅培养本土化技能人才,还帮助当地院校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扬工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人介绍说,扬工院与印度尼西亚教育部等联合成立“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师资培训中心”,推出“种子—青苗—硕果”进阶式师资培养计划,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常态化开展项目运营管理、课程开发、标准共建等专题化培训,切实提升印度尼西亚本土师资团队的标准化教育教学能力。2024年,扬工院化学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分别举办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专题培训。印度尼西亚本土教师还结合培训所学,与中方教师共同开发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1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在线课程等教学资源。
“鲁班工坊的培训很有针对性、非常实用,让我们提高了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穆罕默德迪亚大学教师班邦·瑟迪亚万通过参加鲁班工坊师资培训,在当地举行的过程控制机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鲁班工坊以来,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校总体实力越来越强。”穆罕默迪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伊尔凡告诉记者,穆罕默迪亚大学在2024年印度尼西亚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评估中获评最高等级,离不开鲁班工坊在师资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作出的贡献。
近年来,校政企联合开展的师资培养计划正在印度尼西亚形成更大的区域辐射效应,线上和线下定向培训师资达1500余人次,为“走出去”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教随产出”到“校企同行”,如今,鲁班工坊的故事仍在续写。为了更好满足当地人才培养需求,扩大鲁班工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政校企多方努力下,印度尼西亚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设有“电气成套”“智能生产线”两大功能区,是政企校三方共同打造的鲁班工坊实体化运行空间。穆罕默迪亚大学校长马穆恩表示,鲁班工坊智能制造中心的建立,不仅展示了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紧密合作,也将为印度尼西亚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