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省出台意见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
本报讯(记者 王琼)近日,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 3—5年时间,构建省、市、县、校四级高质量教研体系,系统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潜心教研、学术精湛、追求卓越的教研队伍,基本形成区域、校际优质均衡的教研工作格局,深入推动教研方式转型创新,全面落实“四个服务”的职责,努力建成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先行示范高地,教研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贡献度和支撑度显著增强。
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提出,要强化省、市、县、校教研部门独特而重要的职能,加快形成体制顺畅、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体系,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部门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方面,《意见》提出,省、市、县级教研部门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分学段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教研队伍建设。其中,教研员主要从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实绩突出、研究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中产生。要创新教研方式,进一步丰富教研组织方式,推动教研方式多样化,通过专题研讨、报告交流等形式,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建立常态化、系列化、规范化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建立教研员学术进修制度,支持教研员参加国内外教研交流与合作,持续提升专业素养。
《意见》对激发学校教研活力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强化学校教研在整个教研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校本教研,加快将学校教研组织打造为教师围绕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意见》要求,教研部门要持续研究课程改革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探索建立全省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与教材使用监测机制。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和学校课程规划编制的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规范、高效实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课程理解与实施水平。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深入推进学科德育的全方位、常态化落实。将构建新型质量评价体系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化区域、学校评价改革。积极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研究,指导学校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就如何充分发挥教研体系在推进教学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意见》强调,坚决改变“应试教育”、知识灌输的倾向,通过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常态,通过教学研究推动育人方式转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坚持推进教学的综合化、实践化。推进作业改革,研究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作业的特征和形式。深入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全省课程教学数字化水平。
根据《意见》,我省将实施乡村与薄弱学校教研振兴行动。省级和设区市、县(市、区)教研部门以学科、学段、区域为单位,分别确定一批县(市、区)和乡镇、学校,分类开展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教研水平提升试点工作。同时,鼓励教研员到教研薄弱地区、学校蹲点开展教学指导,提升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教研质量。
为保障《意见》有效实施,我省要求,高度重视教研部门党建工作,整体规划教研工作,建立专题会议制度,将教研室机制建设与工作质效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将教研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教研员职称申报和岗位聘任,建立激励机制,为教研员营造良好教研环境;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教研工作宣传推广,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扩大教研成果在省内外的影响,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