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课表”撬动“大变化”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新学期,南通市各中小学调整课程安排,配优师资队伍,丰富活动形式——

用“小课表”撬动“大变化”

■本报记者 杨潇

上午9点10分下课铃声响起,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二(5)班的孩子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在教室前、连廊间、草坪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套圈、投壶、跳房子、老鹰捉小鸡,尽情享受课间15分钟时光。不一会儿,该班学生施念热得脱下外套,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我最喜欢‘跳格子’。这学期课间变长了,和小伙伴玩的时间多了,大家都特别高兴!”

今年1月,省教育厅印发通知,明确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实施“2·15专项行动”。南通市如何科学设计、系统推进,让学生“学好”又“玩好”?近日,记者走进南通多所学校一探究竟。

课时有保障,

依据新规上新课表

新学期,如皋市实验初中校园添置50个单杠,新建的“单杠园”成为学生课间热门“打卡地”;食堂创新推出“营养餐+个性减脂餐”双轨供餐模式,减脂餐特色窗口火爆“出圈”……这些变化,让该校学生惊喜不已。

今年春季学期,南通市中小学推出的创新举措不止于此。该市各县(市、区)统一制订义务教育学校作息时间表,各校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通过适度活动、游戏等方式放松、休息,以“小课表”撬动“大变化”。

记者走访发现,江苏省南通田家炳初级中学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安排,将课时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将学生分批就餐改为统一就餐。“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却对保障15分钟课间时长起到关键作用。”该校教师申曙曙介绍说,开学前学校对餐厅布局进行调整,减少食堂清洗换场时间,为学生释放出15分钟完整课间。

除了课间延长至15分钟,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还在上午第一课前安排15分钟,留给学生在晨间活动后调整状态,迎接第一节课;在下午延时服务前,安排15分钟让孩子们拥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为切实落实省教育厅“2·15专项行动”要求,1月中旬,南通市在全市范围内作出系统部署。本学期起,该市所有小学实行“一天一节体育课”,如皋市、海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天一节体育课”,其他县(市、区)选择3所初中试点“一天一节体育课”,确保到2025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一天一节体育课”全覆盖。

变化不仅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南通市明确,本学期在3所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省海门中学和江苏省南通中学试点增加体育课时。春季学期开学以来,江苏省海门中学各年级在原有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1节体育课。“增加的体育课采用走班形式上课,16个班同时开课。”该校党委书记、校长高迎九说,学生十分欢迎这样的调整。增设的体育课以技战术教学和比赛为主,体育锻炼更具系统性与挑战性,进一步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

师资有保障,

多措并举破解难题

“‘2·15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更显朝气蓬勃、活泼开朗,课堂表现更加专注。校园里经常看到操场上的孩子们手拿外套,满脸汗珠;经常听见孩子们笑着说‘这几天真累,浑身酸爽’‘今天中午去食堂要加餐’。”南通市崇川小学教师张鹏告诉记者。“2·15专项行动”悄然改变着教育教学生态,越来越多学生走出教室,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需要不断解决难题、创新举措。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杨立荣说:“为解决体育师资短缺这一‘头号’问题,南通各校主要采取‘一班多师’制,确保每个班级都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他说,部分体育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组织研修、培训、专职教师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兼职体育教师迅速胜任非专项技能体育教学。以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为例,该校安排满足条件的男教师执教体育,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带头参与。

此外,校外资源也是体育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在南通市海门区,通源小学和开发区小学聘请门球教练带教业余运动员;国强小学聘请“戚家拳”教练教授学生“戚家拳”,传承非遗项目……全区20余所学校聘用有资质的教练到校提供服务。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该区已完成“6+N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区域整体布局,鼓励各校引进体育协会、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教练资源进校园。同时,发布社会体育项目资源白名单,学校可根据需求主动对接,进一步保障体育师资与活动多样性。

凝聚家校合力,更为学生成长添动力。早晨7点40分,南通市城中小学不少家长来到操场,与孩子们一同奔跑、跳跃,共享春日时光。8点20分,第一节体育课准时开启,参与晨练的家长们化身“兼职教练”,协助教师管理课堂。该校以“2·15专项行动”为契机,特别打造“亲子晨练+每天第一节体育课”超长活动课程,全方位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敞开校门,为家长创造了更多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校园里,我们一边陪孩子运动,一边观察学习,思考如何成为更称职的父母。”参加活动后,南通市城中小学三(2)班学生家长周大鹏深有感触地表示。

活动有保障,多彩课间助力成长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智能运动角推出“课间挑战榜”,孩子们“刷脸”即可参与“1分钟跳绳王”“立定跳远达人”等即时挑战;“快乐蹦蹦跳”“纸上五子棋”“诗词跳格子”等50多种学科融合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该校创新构建“大课间强体魄+小课间润童心”双线活动体系,建立“双课间联动”机制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锻炼”转向“主动成长”。

南通市海门区坚持“三课融合”,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课堂教学为重点、课外活动为补充,构建“一校多品”课程特色。“除了传统课程,各校还开设跆拳道、门球、击剑、射箭等社团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南通市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施振伟说。

如何让学生“迈开脚”“玩得好”?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解决器材难题,为每个班级提供运动、游戏器材,如长绳、皮筋、花针、毽子等,指导学生在班级区域开展活动。启东市城南小学则巧用场地,将每层教室前平均3米多宽的公共连廊改成公共活动空间,设置投篮、跳格子等多个区域,让学生不下楼也能开展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

针对活动中的安全保障问题,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华丰小学将课间活动纳入常规管理,形成“校长总抓、分管领导主抓、班主任协同、全员参与”工作常态,导护人员全程参与并监督课间活动,利用《课间活动纪实表》实时追踪并记录各班参与情况,教师从“讲台管理者”变为“活动参与者”,“编织”起更为深厚的师生情感纽带。

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教育专家。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表示,课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间活动是课堂之间的“加油站”。孩子们走出教室、接触阳光、适当活动,有益于生长发育。他建议,各地各校应继续统筹打造特色课程、优化体育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还要进一步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强度,“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跑起来、强起来,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体质达标的合格率和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