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继续走,别停下
■四川省旺苍县白水镇中心小学 吴尧达
图为作者与学生共同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情况
2024年,我在探索中经历了一场自我蜕变。
困难与突围。2024年,接任新教育读书会教育学社群负责人后,我策划的首场共读活动便遭遇困难:适合的导读专家难寻,多个活动方案濒临“流产”……关键时刻,浙江省杭州市桃源中学王荣平老师辗转联系到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培养对象熊纪涛、《教育的目的》译者严中慧,加盟我们的活动。
这次困难让我意识到,单一的专家引领已不足以支撑读书会的发展。我开始着手筹建“教育学高研群”,邀请学术大咖加入,以提升读书会的整体水平和读者的黏性。
不久后,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主任助理、读书会学术顾问王小龙提出了“达摩堂”讲书人计划。这一创意与我的构想不谋而合——选拔核心成员参加专题研训,成员开讲、顾问引导、推陈出新。后来,在深度解读《什么是教育》时,我也深刻体悟:组织者的成长是社群活力的根基,要想带领团队成长,组织者的认知必须突破,这才是读书会迭代的底层密钥。
觉醒时刻。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郝晓东博士是新教育读书会的主心骨,他说:作为读书会的组织者,要深入两个系统,一个是深耕自己负责的读书会,另一个是加入更高水平的学习组织。这样才能在良性循环中坚持专业学习,突破自身限制。
为突破教学惯性,我选修了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的“‘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课程,在研读《人是如何学习的》等专著时,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的“独特性关注”理论如惊雷贯耳:真正的课堂智慧在于对每个生命独特性的唤醒。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忠玲将其具象为三重境界——“有意思”激发兴趣,“有意义”转化内驱,“有可能”创造未来。
面对课堂上的40多名学生,如何实现个性化关注?四川省宜宾市凉水井实验学校校长吴舸的“自导式课堂”给出答案:教师通过动态观察提供精准指导,如同交响乐指挥协调不同声部。这种智慧,机器永远无法替代。教育关注更多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
如何充分理解孩子的独特性,让“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走进我的课堂,也成了我2024年思考的课题。
一次研学途中,孩子们对葫芦的由衷喜爱,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带领美术工作室团队开展了“植养艺术人生,我来种葫芦”主题活动,孩子们在葫芦种植过程中自主完成劳动观察与艺术创作,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收获了省级奖项。这也印证了教育最朴素的道理:顺应天性的设计才是让思维觉醒的密钥。
从知识到素养的跃迁。小试牛刀,依然不能让经验照亮概念。让“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走进我们的课堂,有没有一条清晰明白的路径?这个困惑愈发强烈。
围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开展的暑期共读,又一次重构了我的认知。郝晓东博士借用“全息地图”概念揭示了“高阶思维”的本质:真正的素养不是路径记忆,而是建构“大概念”。素养的本质,从表面上看是“做”,因为它具有生活价值,表现为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但它的前提却是“思”,即高阶思维。
具备这样的思辨性才能生成高通路迁移的能力,而这正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能力。郝晓东博士的生动案例让我茅塞顿开:教育不应灌输,而应培养高阶思维。
基于这一想法,我以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章巍的《大概念教学15讲》为抓手,将《大概念教学15讲》等纳入读书会的主题阅读书目,并设计出60组思考话题,串联起“理论+实践”的双螺旋共读模式。
当我看到教师引导学生用GRASPS(目标、角色、对象、情景、表现或产品、标准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架构表现性任务,自主设计出校园导览图时,我看到了高通路迁移的真实发生——这不仅是教法的革新,更是思维范式的质变。
深山中的微光。目睹农村小微学校生源锐减的困境,新网师旺苍县线下学习中心主任向荣贵决定以观课、议课为切入点,激发教师活力,让留下来的孩子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同在共行”计划应运而生。
2024年9月18日,向荣贵带着我们驱车近3个小时赶赴深山中的第一站——旺苍县米仓山小学,空旷优美的校园中,仅剩45个孩子、18名教师。但新网师学员王宗祥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带来的示范课《位置与方向》成为推动学校改变的微妙转折点。
王宗祥通过逆向设计,紧紧抓住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点和盲点,结构化的知识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游刃有余,怯于发言的学困生也主动举手。围绕这节示范课的研讨持续了2个多小时,附近乡村近30位教师笔尖不停——他们眼中重燃的教育热情,比山间的星空更明亮。
我趁热打铁,结合自己的成长体会,谈乡村教师如何进行专业阅读才能把新理念引入课堂。交谈中,我发现乡村教师并非缺乏热情,而是困于琐碎与孤立。归途中,向荣贵先生谈起当地校长们抱团发展的故事。那一刻,我意识到:教育突围需要系统思维与长期主义。
旺苍县国华小学是我们“同在共行”活动的第二站,巧合的是,四川省广元市小学语文边小英名师工作室准备到国华小学开展送教活动。得知这一消息,我决定联合边小英校长的团队,把链接美术与阅读的连环画作为研究内容,开展跨学科“同课异构”,让课堂释放出“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课堂上,孩子们创作的画面和对白,童趣盎然,让人忍俊不禁。但热闹背后,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依然缺乏思辨力和创造意识,素养落地仍需更深的思辨设计。
淬炼的背后。如何才能把自己淬炼成一个优秀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设计者?我继续在卓越课程中寻找答案。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柳袁照先生是我在新网师“卓越班”的导师。我担任他倡导创办的班刊编辑义工后,备受锻炼。每周2期的“遇见茶馆”活动、学术研讨、班会,他都一次不落地全程参加,并给予详尽指导。最难能可贵的是,每月的作业、每周的打卡内容,他都一一点评。
正如郝晓东博士所说:读书会活动目标很清晰,那就是要真正把新教育提出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落实。柳袁照先生就把这点做到了,所以效果很好,大家积极性很高。
怎样淬炼出行动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卓越教师?
导师柳袁照在2025年的第一场讲座中给我们揭晓了答案,那就是5个关键词:原创、细节、日常、绝活、跨界。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创新人才;把做真人、做真教师作为日常的自然呈现;像苏州园林一样,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光彩和优势;要有跨越边界的视野和能力。
回望2024年,从解读书会难题到深山送教再到开展课堂实验,每一步都伴随阵痛。继续走,别停下!也许,再走一步,从此前路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