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在路上,享受成长之美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田园小学 屈小娥
2024年从指尖悄然溜去。我不禁想起朱自清的《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是啊,我也在反问自己,这匆匆的一年中我可曾留下了什么生命痕迹?翻开朋友圈,那些已被岁月之风吹走的痕迹一点点地出现在我眼前。
“逼”着读写,享受“书卷气”的从容
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曾说:“老师教的是底蕴,底蕴从何而来?是用书堆积起来的。”我想用阅读让内心更加充实,让自己多一点“书卷气”。读着读着,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伴侣。
2024年,我先将自己“逼”入了读书会。由于开学后的忙碌,我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出读书会。但我的阅读并没有因此停止,每天清晨5:30—6:30,是我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同时,为了坚持写作,我又“逼”自己进入谷里书院,每月写作4篇文章,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一年下来,我读完了35本专业论著,撰写了10万多字的读书心得,公众号累计留下了94篇原创文章。除了这些可视化的数字,我身上也多出了些许“书卷气”,让我有了迎接生活的从容。面对职称晋升失利的郁闷和不甘,我把自己“逼”进一本本书里,和书对话,与书为伴,用文字的形式将所有情绪都瓦解在浩瀚的书海中。
“逼”着承担,收获“专业化”的自信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有一句共同语叫作“承担即成长”,我想在后面再加一句“成长即专业”!
这一年,我先后“逼”着自己承担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小学语文家常课”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珏“基于科学教与学的方法”的助教任务。于我而言,担任助教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有了“专业化”的自信,因为他们的课程内容恰好解决了我的“大语文观”主张所缺失的课堂有效实施和底层逻辑理论支撑问题。管建刚老师“提高效率,限时当堂解决”的主张解决的是实操问题,而王珏老师的课恰好回答了“当堂消化”的理论依据问题。两个课程互补,为我的“大语文观”建立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底层逻辑,让我的教学主张更具专业化,也让我更因专业而自信。
“逼”着展示,看见“苔花”的绽放
袁枚有诗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对于一个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25年的人来说,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总希望有机会把它展示在同行面前,接受大众的检验。所以,每一次接到新网师伙伴的邀请,我都会“逼”着自己接受,然后围绕指定话题,结合实践进行梳理、归纳,将其理论化。
这一年,我先后接受了3次“云端”邀请。一次是新网师的“云端之星——爱上语文”专访,我以《在“人间烟火”中寻找“诗和远方”》为题,介绍了“大语文”教学框架;一次是“云端研讨之新课标下学习评价探讨”,我以《依标而行,为未来而教——以〈世说新语〉组文教学为例》为题,围绕自己的理论框架做了系统性课例展示;还有一次是“云端论剑之榆林之光”,我以《专业发展内驱力:逼》为题,将自己专业发展路上的经验理论化。
这样的自我逼迫,不仅让我学会用文字将自己的经验理论化,更让我感受到了被认可、被需要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看到了“苔花”的绽放之美。
“逼”着挑战,体验“破茧”的振翅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面对困境,人们往往有两种选择:一是作茧自缚,被困境困住,止步不前;二是破茧成蝶,直面困境,寻找突破口。2024年,我迎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3次挑战,努力破茧成蝶。
一次是挑战组文阅读教学。6月,应西关共同体邀请,我第一次示范组文阅读教学,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屈老师的组文阅读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很多。”一次是习作单元教学挑战。10月,应东关共同体邀请,我第一次亮相习作单元教学,同样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除了讲课,我还挑战了一次专题报告。8月在榆林市新教育实验项目签约仪式暨新教育专题培训会上,我作了题为《专业发展:“赢”字说》的专题报告。这份报告,不仅得到了线上线下同仁们的认可,也让我的专业之路更为清晰。这3次挑战,让我体验到了破茧之后振翅高飞的自由之美。
“逼”着共写,领略孩子成长的“拔节”
加入新网师后,我坚持和孩子们共读共写。2024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逼”着自己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两期非常有意义的共写。
第一期是在2024年春节期间,我和孩子们一起撰写2023年的生命叙事。两个星期内,我收到了全班三分之二孩子的文章。我把他们的文章推送到公众号,让更多的人看到,还推荐优秀文章参加榆林市第24届作文大赛,多名学生获奖,我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第二期是我和孩子们“挑战写作30天”。这一次的挑战,所有人都顺利通关。为了让通关更具仪式感,我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一杯柠檬水作为奖励。那天,孩子们把柠檬水捧在手里却不舍得喝,他们说这是他们的通关成果……
为了能有时间完成共写,那30天里,我挤压了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写作。但是看着公众号里累积的68篇文章,和孩子们撰写的一万多字作品,我觉得这次“逼迫”弥足珍贵!这不单单提升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只要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收获更好的自己,领略生命的“拔节”之美。
纪伯伦在《花之歌》中写道:“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一年,看似是我在“逼”着自己前行,事实上每一次“逼”的背后,我都享受着成长的美丽,遇见了更好的自己。2025年,我想我依然会“逼”自己,甚至此生都会如此!我想成为纪伯伦笔下的那朵花,在“人间烟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