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安之若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2024,安之若命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世纪光华学校 何刚

图为作者给学生讲解《西游记》

回望2024年走过的路,“安之若命”是我的关键词。在翻腾的时代浪潮中,不被时代的洪流冲走,就是生命突围的伟大故事。这故事的主人公是你、是我,是你们、是我们。

阅读,脚下之路

阅读,于我是一场永不停息的跋涉。2024年的书页间,藏着无数次震颤心灵的相遇。

《养活教育》中,聂圣哲以朴素的笔触叩击教育的本质;王小伟的《日常的深处》将琐碎生活炼成诗。《0—8岁儿童纪律教育》如一道闪电,劈开了我对班级管理的混沌认知;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让我窥见教育改革的深渊——我们究竟在培养工具,还是完整的人?钟启泉的《课程的逻辑》以东方哲思回应西方理论,书页间的批注如刀刻斧凿,每一笔都是对教育本质的叩问。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与儿子在西宁共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4天半。高原的风裹挟着尼采的狂想,儿子在日记中写下:“不要用任何东西定义我,因为我已做出定义。”那一刻,我恍若置身古希腊的城邦,苏格拉底的诘问与查拉图斯特拉的箴言在耳畔轰鸣。书页不再是纸,而是通向永恒的桥。

啃读也有败退的时刻。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如迷宫般晦涩,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思想读本》更似天书。但正是这些“未完成”,让我触摸到知识边界的广阔与自身的渺小。

我的“常春藤读书会”已经走到第八期,2024年共读了26次。每周日,10名教师相聚在一起,读完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目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人是如何学习的》。我发现读书会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相同的模样:默默无闻,抱朴守拙,渴望成长,低调务实。他们在自己的教室里做晨诵、做整本书阅读、做共写随笔,从不说成功,而是像悬崖上的花一样,在阅读中默默绽放着自己的生命。

课程,攀登之山

2024年4月,我前往河南省开封市贞元学校学习。贞元的K12语文课程如一片葳蕤森林,枝叶间流淌着自由生长的气息。我站在教室外,看到了最专业、最美好的教育样态。那一刻,我感到血液沸腾——教育本该如此!

归校后,我执意将这片“森林”移植到我的教室。暑假里,我认真研读魏智渊的《儿童读写三十讲》,向开封市贞元学校王志江校长讨教课程框架的设计,深夜伏案时,台灯的光晕里浮动着理想课程的美好风景。最终,一份“三维三阶”课程设计诞生:晨诵唤醒黎明,整本书共读攀登经典之峰,自由写作让文字成为生命的河。

9月开学,我的教室成了课程建设的“花园”。晨诵课上,顾城的诗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整本书共读时,宋怡霏同学回家告诉妈妈:“这周‘刚哥’给我们讲了两节课的《西游记》,可是感觉时间太少了,根本听不够。”一学期下来,全班共读达120万字。这样读下去,我们的班级将会发生怎样的奇迹?

我与孩子们共写随笔。从开学的见闻到写景的散文,从生活中的最美瞬间到激烈的运动会场景,从《丑小鸭》的评论到《西游记》主题写作……不知不觉,每个孩子的随笔都超过1万字。学期末,我将17万字的少年笔墨结集成《青春的脚印》,每一页都是生命的独白。

课程建设中也慢慢出现了“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问题,有些孩子跟不上了:书,读不动;作文,进步不大;成绩,不理想,加之孩子的基础、习惯、思维、能力等各有差异,课程实施的难度日益增大,正应了魏智渊老师说的“方向不差,执行极难”。我常问自己:是课程设计不够专业,还是我的勇气不够坚定?

这一年,我本打算攀登一座山,却突然发现自己仍然停留在原地。一位名师曾说:“比正确更重要的,是拒绝平庸。”我渐渐懂得,教育是一场西西弗斯的远征。推石上山时,每一寸前进都是对平庸的抵抗。

忙碌,成长之基

2024年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的字符如蚂蚁行军。课堂教学大赛、教研组叙事展评、新教育年会分论坛主持……每一项工作都像加在我头上的“紧箍咒”,却又暗藏蜕变的契机。

7月,主持新教育年会分论坛那一夜,台上教师讲述的故事精彩纷呈,我的主持与演讲却并不自如,没能把场上的能量激活,也没有调节好现场的气氛。这给我留下了一年的遗憾。

“学习狂魔症”是这一年的隐痛。我加入了七八个学习群,订阅了四五门课程,最终却如蜜蜂迷失花海。加上行政工作繁重、教学任务琐碎……我贪多求全,如蜻蜓点水,学得不够扎实,做得不够专业,想学的很多,学精的很少。

这一年的工作充满矛盾与困惑,我常常发现自己大脑置于云端,身体仍深陷在旧我的泥淖中。如何脱困?我总是苦苦探寻良方。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柳袁照说:“在岗位上成长,在做事中磨炼。专业教学与行政管理是成长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我逐渐明白,工作中的每件事都是成长的土壤,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强大的机会。

写作,生命之书

余华说:“写个二三十年,写作就变成了生活。”我深以为然。每个深夜里,键盘的敲击声都是我灵魂的独舞。3月,我拿到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寄来的“十佳叙事”奖牌。摩挲着红色的奖牌,我想起30岁前那个不敢提笔的自己。

8月,我的演讲稿《教育生涯的三次遇见》发表在《生活教育》杂志上。9月,《书写教育的生命传奇》和《教师阅读的力量》出版。这30多万字,是1000多个夜晚赠予我的礼物,是我的生命之书,书页的墨香里藏着新网师的馈赠及新世纪教室的晨光与暮色。

奖牌、发表的文字、出版的书就像在2024年绽放的烟花,璀璨的光芒闪耀了整个夜空。随着烟花燃尽,迎接的又是漫无边际的黑夜。我知道,本真、存在与专业才是写作的核心,我会一如既往地写下去。

这一年,我时常躲进一本本书里、一个个字符中,内心却如大江涌流,在书里和写作中肆意奔腾。《庄子·人间世》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作为教育人,我在安之若命中静静守住一间小小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