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生命在“坚持”与“改变”中奋力拔节
■河南省滑县英民中学 王辉霞
图为王辉霞在课上与学生互动
2024年已悄然过去,这一年,我坚持学习,不断超越,生命也在“坚持”和“改变”中奋力拔节。
英语研课:在挑战中跃迁
2024年春季和秋季,我开展新网师“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课程研究与实践。两次课程的理论根基相同,秋季课程在研课内容、研课方式、课例类型等方面却有很大调整,是春季课程的“2.0迭代版”。
课程结业典礼上,老师们纷纷留言,分享课程学习的收获和生命变化。有老师说:“从模仿到创新,从完成到完善,从勇敢迈向到勇猛精进,我遇见了一个惊喜的自己。”有老师说:“课程学习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还有老师说:“我们的研课,70%是实践操作,如阅读打卡、完成作业;20%是交流探讨,如作业点评;10%是理论学习,包括共读和听王辉霞老师讲课等。研课将学习理论、演练实践和升华研讨结合,如同精密的齿轮协同运转,让学员在英语研课过程中深度汲取知识,实现教学能力的进阶提升。”
真理是在漫长的认识发展过程中被掌握的。这一年英语研课,我在承担讲师的任务中逐渐“成为自己”,修炼进阶,立己达人。
凡事皆有两面。研课过程中,我获得了专业上的成长,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探索“学为中心”研课模式时,我摇摆不定,既想基于学友的真实问题研课,又担心学友分享不到位,耽误了时间,导致“学为中心”贯彻得不够彻底。另一方面,每次研课的时间过长,这反映出我时间管理不精准、内容整合不充分等问题。因此,“以微知著”“少而精”的精准研课,将是我新学期重点修炼的功课。
新网师英语课程,不仅关注课,更关注人,是一个团队共同经历、探究、穿越课程的珍贵历程,艰辛却有意义。课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专业交往,因此,我们除了线上研讨,还线下交流。
2024年7月27日—31日,新网师在山西省武乡县组织了第二届暑期工作坊,我以“辉霞班”为名,主持了“‘双新’背景下中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课程。
英语课程的报名人数和老师们的积极性与向心力,让我十分感动。我自问:我凭什么让老师们主动奔赴?老师们最需要什么?我该如何让老师们学有所获?带着这些思考,我创新了工作坊研课方式,以2024秋季新教材为载体,以单元整体教学为“锚点”,按照“课前自学—研课磨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改课优化”的环节研课。
众智胜过独思。每个参与者都被浓厚的研课环境感染,敢于提问、乐于分享,他们的热情、团结汇聚成一股力量,提升了这次工作坊的活动品质。5天的学习,老师们不仅对新教材单元整体教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还加强了情感联结。离别时刻,老师们纷纷表达不舍和对下次聚会的期待。线上研课与线下工作坊,为构筑理想的英语课堂积淀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知行合一,构筑理想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我的“执念”是建构理想的英语课堂,超越教材,聚焦素养,发掘知识魅力,让知识、生活与生命产生共鸣。这一年,“上示范课”成了我生命中最活跃的关键词,几乎每个月都有一节公开课。每次公开课活动之后,我都会和参与的老师一起写反思,复盘课堂的优点和不足。
在湖北松滋活动后,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的方娇艳老师观课后在感悟中写道:“王辉霞老师的课呈现了素养时代的教学特点:以大概念贯穿,不直接教授语法,却在每个环节中渗透语法的理解、运用与迁移。师生借助语言,实现了意义的表达,以及素养的悄然转化。”
经过连续不停地研课、上课,我逐渐抵达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既有诗与思的结合,也有学生当下学习与未来生活的链接。课后复盘,让我越来越善于反思,洞察自己的不足。
我坚持读、写、学、思、研,逐渐开始梳理课例与论文,并分类整理。2024年初,我的新年愿望之一是凝练自己的教学主张,将学习、研究的内容整理成一本书。现在,我已完成初稿,题目暂定为《初中英语课例式解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共13多万字。这本书基于4年英语研课经历,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中心锚点,通过单元逆向设计有效教学框架,分析初中英语课型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并借助2024秋季新教材进行课例式解读。目前,我已将部分书稿提交给出版社。此外,我主持的省级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语法课教学研究》也在6月份顺利结题。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郝晓东博士认为,不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如果没有高远目标的驱动和引领,很容易陷入琐碎事务中而难以理出头绪。这个时代,不缺“主意”,不缺“出谋划策者”,缺的是能沉下来,将“想法”变成“做法”的人。将2024年的新年愿望变成具象成果,是我最为欣慰的一件事,也让我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给予我不断学习与探索的力量。
笃学不倦,在大师的肩膀上攀升
能够参加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明师班学习,我感到非常幸运。
2024年3月,我在科大讯飞学习了何为大模型、如何运用数据资源、何以成为掌握AI的新教师等新知识、新理念,并下载多款智能App,比如豆包、Kimi、智谱清言、讯飞星火等。
我第一次了解“博物学”,它让我们以朴实纯真的状态看世界,与世界万物和谐共生,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博物学不是信息化时代快节奏的悖论,而是让我们谦卑、感恩、敬畏,让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明确初心,让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2024年7月,我在厦门学习,参观厦门大学,参加“聆听窗外声音”新教育年会,了解国内外跨学科融合活动,以“培育全人”的视角审视和修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
明师班一年两次的线下培训、每月经典书目共读和电影赏析,一次次拓宽我的认知、丰富我的经验。我从追求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转变为追求注重生命全面发展的学堂。慢下课堂节奏,不再追求所谓的“高效”,如今我更愿意看到学生沉浸课堂后自然流露的笑容。明师班的学习是支撑和指引我成长的“垫脚石”,让我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又有躬耕勤学的实践自信。
除了明师班学习,我还在新教育英语教师读书社群导读、共读。2024年初,我和其他老师协商、沟通,选定了2024年度新教育英语教师读书社群一年的阅读书单,并导读了两本书,《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还参与部分书目共读,阅读了《英语教学论》《思维与语言》《新课程关键词》等书目。
阅读英语专业书目,对提升英语素养有很大益处。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言,“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会怎么做人,是英语教育: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
自我超越,成长永远在路上
一场不期而至的“遭遇”让我领略了人生的另一道风景。
2024年下半年,我从年级主任调整为学校教科研主任。这个看似简单的岗位调整,其实带给我很多心理与情绪上的不适应。从2017年开始,我一直负责学部、年级工作,这些年,我把在新教育、新网师学习到的理念融进工作中,开展“每月一事”活动,倡导“学为中心”的课堂,也创设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管理模式与做法。
卸掉年级工作,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我的心理落差比较大。于是,我突然变得无所适从、茫然、尴尬。
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任何经历都是有价值的。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明白,“做事与权责”是相辅相成的,任何岗位都有特别之处。换一个环境,对待在管理舒适区的我来说,也是一次向他人学习和自我蜕变的机会。
人最大的意义是超越,是观念与行动的超越,让每天的自己都和昨天不一样。人最大的价值是创造,创造成果、创造价值。2025年,我将继续奋力前行,不负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