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颁奖,待时光嘉许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给自己颁奖,待时光嘉许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 黄华斌

图为该校2024年秋季开学典礼现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望我的“2024”,有些画面仍历历在目,熠熠生辉。

静心“种草”

这一年,我追随新教育读书会、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明师班的脚步,与经典同行,与名师对话,在书中静下心来。

越是经典,越是难读;只有愿“啃”,才能真知。我以每月至少读一本书的节奏,“啃”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华为闭环战略管理》等22部中外教育、哲学和管理书籍。看着被翻皱了的书页,我发现,只要坚持,读书并不难。

我的阅读动力从哪儿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共读伙伴,来自专家的引领、示范和导读。有人在前面引路,有人在后面助推,有人在身边分享,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收获了认知上的提升和思想上的成长。

多年来,我坚持写作,共写“悦读”心得32篇,其中90%超2000字。我用笔记录下引发共鸣、触发思考的“金句”,深入思考总结,形成可用于实践的“方法论”。我认为,阅读是一种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的创造性活动。通过阅读,我将前人的思想成果转变为自己的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静读的日子恰如席勒所说,“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再是黑夜茫茫。只要人的内心平静,世界上的风暴就不再喧响。”“用追马的时间来种草”,我将继续阅读,种下一片“书的草原”。

活成“动词”

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生动的教育行走年,我为活成“动词”作出诠释。行走在校园,穿梭于人群,成了我的另一个习惯。

观课本,是见证“行走”的“记事本”。这一年,我走进教室观课83节。每观一节课,我都会从“教师的五个视角”和“学生的六个维度”作出点评;每每有教师在课后与我交流,我都坦诚分享所思所感;每每遇到好的课堂生成,我都会立马记录下来,在公众号上与大家分享。

手机,是见证“行走”的“记录仪”。这一年,我手机里的照片、视频素材达2.3万个。教师在教室、办公室认真上课、备课的身影,学生在操场奔跑、游戏的姿态……这些美好我不仅看在眼里、印在心里,还将它们记录下来制作成短视频。年底,我精选了250张师生的照片,制作了一本“年度纪念册”,让家长和教师看到、记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人细节、特殊事件,向青春致敬,为奋斗讴歌。

培训,是辛苦而甜蜜的“行走”。三月的合肥、五月的杭州、七月的厦门、十月的上海、腊月的恩施……这一年,我在外学习50余天,还参加了松滋名校长计划、荆州名校长计划和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明师班等培训,从不翘课早退,做好手写笔记和电子笔记,做到在每一场专家报告和实践样本中提炼、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共撰写心得笔记25篇、8万余字。

专业交往,是锐意进取的“行走”。“输出”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这一年,我依托各类学术交流平台,走进湖北、江苏、上海等地的大中小学作分享、开讲座,共12场次,涉及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文化建设、家校协同育人等内容。

每一次走出去,都是一次充分的再学习、再整合、再研究、再创新;每一次走出去,都是一次对自信力、表达力、影响力的提升。专业交往的路上,有人一路同行,有人在途中相遇。在专业交往的行走中,我拓宽了“朋友圈”。“朋友圈”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大批有情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成为我成长的“营养品”。

教育人应做一个具体、鲜活的“动词”,力所能、尽所能,让教育有可能、为可能。

书写“生命”

这一年,我习惯在文字上行走。

奋斗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麦田”,都有穷尽一生要呵护的“麦子”。8年来,我的公众号“乐乡树人”粉丝数达2.5万人,共编发原创文章5000余篇,其中 2024年600余篇。2024年,我还在报刊公开发表文章27篇,教育时评16篇。

最有深度的内容,是《中国教师报》为我开设的《黄华斌讲办学新思维》专栏。在编辑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连续发表5篇较有高度、深度的文章,系统阐述我的“学校森林观”办学主张。其中,《学校如何凸显“教师第一”》被30余家网媒转载。

最为热门的评论,是《教育的“麦田守望者”需要更多“守护神”》和《没有底线,何谈明天》,它们曾两度位居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当月热门文章榜首。

最惊喜的经历,是重庆一读者阅读我所写的《你有“课感”吗》后,撰写了一篇读后感,还向《教育导报》投稿,文章被同题刊发。

最荣幸的写作,是为朱永新教授撰写书评。他的《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获评《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基于此书我撰写了两篇书评《理想照亮现实,行动改变教育》《读懂新教育实验的“时代新意”》,分别被《中国教育报》和《教育家》刊发。

最具挑战的写作,是我受聘参与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省级精品课教材《写作与沟通》7个章节、1万余字的撰写,我还担任了线上线下课程讲师。这次写作与教学,再次突破了我的研究空间。

朱永新教授主张教师要学会生命叙事。这一年,我努力践行“以生命的姿态写好自己的人生叙事,以生动的叙事言说美好教育”。

深耕“根本”

立足本业,坚持本色;守正为本,育人为本。这一年,我坚持将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大局,用理想照亮现实。

我们承办了一场学术盛会。感谢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郝晓东博士的关心,承蒙新教育的厚爱,2024年4月28日—30日,松滋实小承办了第二届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和市教科院的关怀支持下,精心准备近4个月,举全校之力,改善条件、开放办学、开放课堂,第一次向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400余名代表展示4年新教育实验和课改的成果。对我而言,这样的经历是一次生命与事业的交响。

我探索了一次治理变革。在转任党组织书记后,我继续探索如何发挥党政分设后的“倍增效应”。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经验,巧妙化解责任盲区、管理难题与关系障碍:通过校长先说、一个人说、首问负责、定期沟通等具体明确的措施,保障定位不越位、分权不擅权、划界不限界、放手不放责,厘清“领导思想”与“负责管理”的关系。

我主导了一个省级课题。我设计并指导省级课题《“双减”后班级育人共同体建设》研究。我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专业成就高度。

我布局了新一轮发展规划。在创造性地执行第一个“新教育实验五年行动计划”后,我总结提炼出“十二个基本经验”。我谋划并组织编制“荆楚名校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未来3年松滋实小的发展布局——新教育“共享年”“课程年”“数字年”建设。我相信,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种子”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提炼了一个课堂模型。基于新教育理想课堂3年深耕行动的成果,我根据国家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对学校课堂模型的理念、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系统提炼,将之命名为“智趣课堂”,初步完成理论依据、理念内涵、基本范式、评价标准等设计,并通过干部说课、组长说课、教师展示课等形式开展首轮实践论证。

“人生有梦不觉寒,此心光明万物生。”每年,我的师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都会撰写《我的年度之最》,硕果累累,这些文字形成了一本“成长教科书”,它是一束“思想之光”,照亮我的“浅薄”,也照亮我的梦想与方向。回看2024年,我也为自己写下一篇“长篇叙事”,虽不高端,但也丰实。我相信,只要坚持,最终我也会有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