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
大中小学与博物馆“双向奔赴”
本报讯(记者 杨潇)“走进博物馆,我们仿佛在时间的缝隙里穿梭,历史的声音就在耳边回荡……”2月23日,“南京思政好声音:博物馆里的中国”——南京市大中小学一体化馆校合作推进会暨“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仪式在六朝博物馆举行。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以“博物馆人”身份娓娓讲述发挥博物馆力量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故事,激励学生在与博物馆的深度接触中,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3100年建城史、450年建筑史。为“用好”“用活”文博资源,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2024年7月,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利用博物馆资源做好中小学教育实施方案》,深化馆校合作共建。
“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我们始终认为教育不仅在学校,学生在博物馆中也会获得不同的教育。”宋燕说,“我们欢迎更多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希望孩子们在博物馆里面和文物、历史多一些深度接触,并能在博物馆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近年来,南京在立足校内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积极打造校外“行走的课堂”,推广“15分钟教育圈”,研发“500娃娃学非遗”“我是信仰传承人”等馆校合作品牌课程。同时,联合实施“种子教师”计划,探索建立“校进馆”“馆进校”师资培养“双进”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学校相关教师进馆调研和学习,组织博物馆教育专员进校了解教育教学需求,探索以学生需求为牵引、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博物馆和学校联合开发的馆校合作模式。
在本次活动中,“南京博物馆学校”思政育人项目启动,现场发布100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课程实施主体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和革命纪念类、历史文化类、综合类、艺术类、自然科技类、考古遗址类、高校博物馆等博物馆;南京市教育局和市文旅局近期还将联合评选2025年“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精品课程,进一步助力南京各学校与博物馆“双向奔赴”。
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的一尊铜人,承载着中医药的千年瑰宝;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的一棵水杉,展现了老一辈林学家奋力描绘中国式现代化林业丹青的不懈追求……在南京,除公共博物馆外,52所高校里还“藏”有67座博物馆。宋燕认为,高校博物馆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有3000多件藏品、70000多件标本。这些馆藏沉淀着民族和世界的文化精华,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文化资源。”
从2024年6月开始,宋燕和南京市文联工作人员历时3个月对南京高校博物馆进行整体调研。“今年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我提交的提案就是‘关于高校博物馆更好地为社会教育服务,赋能城市生活’。”宋燕认为,高校博物馆要体现其学术魅力,也要发挥社会教育作用,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希望通过这样的建议,助力高校博物馆更好地面向公众开放,让南京的孩子们更多地走进这些高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