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校地融合 服务地方产业科技创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党建引领 校地融合 服务地方产业科技创新

■淮阴工学院

图为该校材料工程系党支部开展党日活动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校地融合,服务地方产业科技创新。

坚持政治统领,

把牢科技创新方向

淮阴工学院坚持把方向、管大局,定目标、聚人心,把党的领导贯穿服务地方产业科技创新全过程。

高站位谋划设计。学校制订《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推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等重点任务,推动党的建设与服务地方产业科技创新、高水平创建淮安大学同频共振。

重学习凝心聚力。学校认真落实三级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扎实开展师生党员基本培训全覆盖试点工作,努力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汇聚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勇担当扎实落实。学校将“1111”工程作为推动服务地方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以校政院企党组织协同共建为引领,1名校党委班子成员联系1个县区、帮扶10家以上规模企业、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2024年,学校新增合作县区6个、行业主管部门及大院大所8家,服务产业链头部企业19家。

推进强基创优,

增强科技创新动能

淮阴工学院建立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国省校三级联动一体推进机制,获批4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强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贯通”组织体系,以高质量党建保障和服务地方产业科技创新。

党建联建聚合力。学校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行动,聚焦产业痛点,开展技术攻关。与链上企业协同解决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培育盐穴储气储能未来产业;与相关企业开展党建联建,蜗轮蜗杆加工技术突破欧美国家技术封锁,推动传动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党员教师殷伟的“矿山煤基固废绿色充填保护水资源技术及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党员教师熊清平、石莹莹带领科研团队瞄准水生动物多糖医药转化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品牌牵引显特色。学校坚持服务地方、彰显应用特色,打造“1+22+N”校、院、支部三级党建品牌矩阵。党建品牌“翔宇先锋、淮工担当”激励党员当先锋、担使命。“一院一品”促进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文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指导下,淮阴区吴圩社区获评民政部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

完善布局强功能。学校围绕地方产业,示范建立教学型、科研型、服务型等功能型党支部40余个。推行在重大项目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等建立任务驱动型党小组。化工学院与相关企业成立“绿色医药化工分离技术”校企共建产学研融合型党支部,联合研制Oligo系列核酸合成仪,打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发挥先锋作用,

汇聚科技创新力量

淮阴工学院落实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业务骨干“双培”工程,引导激励党员在产业科技创新中当先锋、作表率。

强化政治引领。学校加强对业务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实施业务骨干“双培”工程,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学术带头人直接对接业务骨干,担任政治与业务“双导师”,把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单列党员发展指标,跟踪关注业务骨干入党情况,并将其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

发挥头雁效应。学校大力推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1个党支部入选全国行动团队、2个党支部入选全省行动团队。聚焦地方机械与材料类、电子类两个产业链需求,组织省内高校40余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带着学科、人才、项目成果清单,与链上企业深度交流、精准对接,为深化校地融合、推动科技赋能提供江苏经验。

健全对接机制。学校选派科研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党员专家担任链上企业技术顾问,定期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指导,2024年共选派39名党员专家教授到省内企业担任科技副总。联合江苏省盐业集团共建“井矿盐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平台等,为党员专家提供展示机会。2024年,党员教师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88件,数量位居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47位。

下一步,淮阴工学院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更好地服务江苏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