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一体发力 校家社协同育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点线面”一体发力 校家社协同育人

■扬州市教育局

扬州市以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为抓手,锚重点、明举措、强部署、抓落实,“点线面”一体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同向而行、携手育人,不断提高教育的社会协同力。

突出“点”上发力,

协同育人工作更有目标

扬州市坚持高点定位,精心打造“一清单一中心一智库”,为全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引和示范。

“一张清单”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实验区建设专班和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出台《实验区建设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清单》,明确13个部门职责分工和10项重点任务并推进实施,形成“市县镇村”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一个中心”实现示范引领。依托现有场馆,建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集成展示、实践、研究、指导等功能,成立家庭教育、生命健康教育、“运河思政”等名师工作室以及市级家长学校总校并在中心驻点运行,每周开设“家长课堂”“行走的思政课”。

“一家智库”支撑高位发展。出台《实验区智库建设方案》,延请全国知名专家担任智库专家,为全市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举办首期管理者专题赋能培训,提升“关键少数”的意识和能力。2024年9月,校家社协同育人交流会在扬州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0余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协同育人主题分享智慧、互学共进。

注重“线”上延伸,

协同育人举措更具实效

近年来,扬州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锐意创新,谋划部署各条线工作,着力破除协同育人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打通场馆“资源链”。充分挖掘扬州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实施“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推动全市大中小学和各类场馆结对共建。学校将“场馆研学实践”纳入教学安排,场馆将“提供公益优质的研学实践服务”列为重点工作,共同推进“大运河研学游”“好地方少年行”“红途研学”等品牌活动,上好“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优化学校“服务链”。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实现空调配备全覆盖、“清洁厨房”建设全覆盖,164所学校的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26所学校建成首批“候学驿站”,推动学校服务空间与周边拓展互动。中小学幼儿园100%建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课”。提供社会咨询服务,在主城区设立“润心驿站”5个,同步开通广播和热线,面向“一小(孩子)一大(父母)一老(祖辈)”开展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学习方法点拨等志愿服务。

用好网络“宣传链”。积极发挥网络传播的“乘数效应”,设立扬州教育融媒体中心,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和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智慧学堂”等平台,定期推送协同育人提醒“贴士”;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家庭教育微讲坛”,累计点播量超72万次,让科学育人理念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

坚持“面”上拓展,

协同育人成果更加惠民

扬州市始终保持为民本色,狠抓工作落实,坚决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区域全面覆盖、学生全员受益。

“市县联动”全域推进。先后召开全市家庭教育推进会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协同育人的组织动员、培训指导和跟踪问效,推动工作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宝应县“荷乡好家长”等一批县域工作品牌不断擦亮。

“城乡共建”互促互融。注重以强带弱、以城带乡,深入推进紧密型、实体化的集团化办学,大力建设城乡教育联盟,实施特级教师牵手乡村教育行动,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率保持100%,促进乡村校、薄弱校在协同育人上有能力、有作为、有成效。建立“1+1+N”网络化关爱共同体,由学校和属地人员为留守儿童等群体建立关爱专班,定期入户,精准帮扶。

“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着力立师德、锻师能,遴选培育一批优秀家长学校校长、班主任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全市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育人导师,定期摸排、精准帮扶特殊学生群体,努力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出彩奠基。

下一步,扬州市将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机制保障,以深化实验区建设为重点,致力以校家社协同育人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好地方”扬州办出令人向往的“好教育”。

图为学生参观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