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我省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谋划建设蓝图、深化建设内涵、搭建建设平台、优化教师队伍——

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本报记者 杨潇

2月21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情况、经验做法及下一步工作构想。近年来,江苏以“大思政课”建设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进一步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下一阶段,省教育厅将全面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着力在提升课堂质量、强化实践育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拓展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加快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表示。

“一城一馆一课”,拓展育人格局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凝聚工作合力,深化部门联动,在省级层面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我们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建设,打造‘一城一馆一课’品牌,共同培育了一批覆盖大中小学的博物馆‘大思政课’精品课程。”潘漫介绍说。

近日,“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扬州专场活动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5位思政课教师现场进行大中小学“博物馆里的运河思政”教学展示。“我们发挥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区域综合项目和全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推动各设区市教育部门、文物部门等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堂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形成‘一城一馆一课’品牌活动。”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处(宣传处)处长邹燕介绍说,这样的现场授课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邃,极大提升了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记者了解到,为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系统推动各地博物馆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我省建立健全校馆合作长效机制,各地教育部门、文物部门统筹本地资源,开展学校和博物馆结对共建,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前不久,一堂在苏州博物馆开讲的思政课迅速“走红”。这堂课不仅有大中小学教师授课,还有博物馆专家现场答疑,并通过网络同步直播,吸引了全国1.4万余名思政课教师在线观看。“将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让文化载体赋予思政课程更强的生命力,这是创新,也是改变。”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校长潘娜说。据了解,“苏州博物馆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共14家,涵盖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领域。苏州博物馆与各学校开展深度合作,设计开发了吴门书画鉴赏研习营、“姑苏风物”文博系列课程等14项教育项目;同时,以“苏州博物馆教育联盟”为平台,吸引全市30余所学校师生走进其中,开展座谈交流、参观研学、社会实践等活动。

用好“大小”课堂,深化建设内涵

如何进一步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内涵?我省深耕思政“小课堂”,强化课堂主渠道建设,加大课程资源供给和教学改革创新力度,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重构授课模式,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善用社会“大课堂”,深入挖掘用好江苏红色资源,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品牌活动,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

扬州大学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两山”理论、“中国饭碗”、粮食安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河海大学在教学中设置“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河海人”等研讨环节,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我省还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课程思政的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三级体系,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评价激励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

课程建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2024年以来,省教育厅组织相关高校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一体化示范课程。记者了解到,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首批示范课程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牵头开发,精选大中小学各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优秀宣教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季卫兵介绍说,首批示范课程聚焦江苏优质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团队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确定4个系列课程主题,目前已完成课程录制32节。

专职兼职结合,建强师资队伍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力有效推进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连续3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强化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意识,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配备达标。“截至2024年,我省专职思政课教师师生比已达1:350的国家规定要求。”潘漫说。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系列思政公开课先后邀请重大工程型号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校友讲述国产大飞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新时代重大科技成就,激励广大学生献身国防、空天报国。近年来,江苏择优选聘兼职教师,推动各地各高校建立“大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邀请符合条件的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通过宣讲、展览、座谈等方式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培育选树优秀教师方面,我省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已有7批次81人列入培养计划,为全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年力量;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集体备课、展示交流等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水平。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江苏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思政课教师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我省将更加突出整体素质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潘漫说,我省将进一步拓宽渠道,在持续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基础上,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制度,优化后备教师储备、教学方法培训、学历提升等培养机制,培育选树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加快形成优秀思政课教师川流不息、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