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也需向“新”而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也需向“新”而行

■吴维煊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的热词。新学期,教育也需向“新”而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虽然着力点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创新及调整是靠人才实现的,而人才是由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从这一逻辑关系可以看出,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难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就很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因而,从长远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在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向“新”而行。

其一,对教育向“新”而行要有正确的理解。一提到“新”,可能就会让人想到“新概念”“新模式”“新方法”等,基于此,教育教学中可能会出现“造概念”“玩花样”等华而不实的所谓改革项目。这样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还让教师和学生疲惫不堪。教育向“新”而行,需要新思路、新理念,但其逻辑起点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所以,探讨符合教育需求的新项目是“新”,让教师们轻装上阵潜心教书育人是“新”,把既有项目做优也是“新”,让教育返璞归真还是“新”。简而言之,有助于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理念正确了,向“新”而行才能不跑偏。

其二,向“新”而行的教育要有“向心力”。教育不仅有各种类型,还有不同的学段。当下,不同类型及学段的学校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并不鲜见。以高中教育为例,有的高中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潜力、能力、综合素质,致使部分学生虽然以高分考取名校,但其后续发展远低于社会预期。教育“向心力”薄弱,影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不同类型也好、不同学段也罢,都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的运行必须放眼大系统,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圆心”,不断增强“向心力”。每一名教师都应淡化功利心,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拥有深厚的教育情怀。

其三,向“新”而行的课堂要让学生有获得感。以普通高中数学课为例,上课听不懂的学生不在少数。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人坐在教室里,但却是课堂教学的“局外人”,甚至在上课时睡觉。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当的教学方式是重要因素之一。数学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基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配有健全的评价体系,让具备不同特质的学生都有获得感,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收获,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四,向“新”而行的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何有的学校在高考最后一门课考完后,会出现全班同学集体撕书的景象?为何很多学生都认为高中学习很苦,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为什么部分大学生不珍惜学习时光,在读大学时没有学到真东西?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没了,甚至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纸文凭。所以,教师要摒弃唯分数论的想法,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其五,向“新”而行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重视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而产业的转型升级靠的是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良好,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高,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门不仅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应在深化校企合作、做好订单式培养上下功夫。以订单式培养为例,学校和知名企业联合招生,按照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联合培养,让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度的校企合作能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产品,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学习到前沿的技术。当职校毕业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时,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会得到促进。

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社会背景下,教育人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明确向“新”而行的“赛道”,积蓄提质升级的澎湃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最美职教教师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