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6年间献血114次,累计献血总量达到43900毫升——
“白发教师”和他的“生命勋章”
■本报通讯员 顾继红
2月2日,阳光透过窗户,斑驳地洒在泰州市中心血站略显空旷的献血大厅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正默默地躺在献血椅上,熟练地挽起袖子,准备进行又一次献血。他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玉,一名坚持“以身为药”,用血液书写大爱,用行动诠释奉献的普通教师。
2月2日的这次献血,是陈玉26年献血生涯中的第114次。春节期间,正在东海县老家过年的他在献血群里看到采血护士苏舒、丁亚铃一天之内连续3次发出紧急召唤,急需O型血小板。陈玉没有丝毫犹豫,一家三口坐着拖拉机、顶着寒风前往隔壁镇上转车,辗转10多个小时赶回了泰州。这样的紧急驰援,对于陈玉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6年来,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患者有需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总是第一时间响应,用实际行动诠释“血液可以再生,生命不能重来”的深刻含义。
陈玉有个外号叫“白发教师”,长年操劳,他的头发早早白了,只有45岁的他看起来像个小老头。在他的两臂肘窝处,114次献血、260多次穿刺留下的针眼已经形成一片深褐色的斑痕,这些新旧针孔交织在一起,好像两颗紧挨着的“爱心”:全部针眼形成的是一颗大一点的“爱心”,新的针眼形成的是小一点的“爱心”,两颗心嵌套在一起。这些斑痕,不仅是时间的印记,更是生命的记录。每当有人提及这些痕迹,陈玉总是笑着回应:“这是我最幸福的勋章,它们见证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回忆起初次献血的情景,陈玉记忆犹新。2000年,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陈玉为了宣传新实施的献血法,去扬州市中心血站体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从此,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便如同种子一般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献血救人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26年,114次挽袖,累计献血总量达到43900毫升——这些数字背后,是陈玉近乎执拗的坚持,也是他对社会无言的承诺。泰州市中心血站血源招募科副科长丁伟军对陈玉充满钦佩:“陈院长不仅自己坚持献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在献血淡季,尤其是春节假期这样的特殊时期主动站出来,组织亲朋好友和学生一起参与献血,有效缓解了血站血液供应的压力。”
陈玉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他不仅用满腔真情播撒“生命火种”,驰而不息推动生命接力,更是将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之中,让学校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相连。在他的带动下,泰州市首支无偿献血应急小分队成立,“血小涓”爱心工作室也应运而生,数百人在他的感召下勇敢地迈出了献血第一步,完成了人生的“初献”,在奉献党和国家、服务社会和人民中更好地成长发展。通过他的努力,献血救人从“单弦独奏”进一步升华为救人、育人、成人的“交响乐”,成就了大批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学生典型。
陈玉的故事,是一曲关于爱与奉献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光。陈玉和他的“生命勋章”,正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份生命的希望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