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启动“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大中小学学生博物馆里同上思政育人“开学第一课”——
百校百馆共绘育人画卷
■本报记者 陈思洋
“摇啊摇,摇到了剪影桥,我来唱首运河谣……”初春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响起悠扬婉转的童谣小调,一群身着校服的中学生围在一艘斑驳的古船模型前,聆听教师讲述“舟楫同渡”背后的协作精神。2月18日,扬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暨“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正式启动,全市大中小学师生代表共聚一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开启新学期的“思政第一课”。
活动现场,5位思政课教师代表围绕“博物馆里的运河思政”,为扬州市大中小学学生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从小学阶段“运河故事童谣传”以童谣故事激发文化感知,到初中“一领众和精神永‘船’”的人文精神探讨,到高中“匠心续写运河‘船’说”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价值,再到大学“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这堂跨越学段的“运河思政课”以文化为轴、实践为径,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鲜活的历史现场,实现了“小课堂”与“大时代”的同频共振。
“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在博物馆里我们能沉浸式感受与文物的‘对话’。”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王园丹告诉记者,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堂让同学们对运河文化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大学生宣讲团的成员,希望能够以“青言青语”讲好运河故事,让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扬州市“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首批导师团队代表仇清泉认为,这种沉浸式、探索性的展教结合,能有效打破课堂边界、激发学生探索欲,更能让学生探源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这份“沉浸感”背后,是扬州历时4年的“运河思政”育人实践。2021年,扬州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组建“运河思政”团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扬州实践。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体系,出台10条跨学科育人举措,千余名教师踊跃参与,55所学校开展校本化实践探索,推动思政课程建设从“独行”到“接力”、从“封闭”到“共享”,创生了以“大运河文化情境”为研究主线、以“实践融入”“学科融合”“学段融通”为实施路径、以“有温度”“有深度”“有梯度”为任务驱动的“三融三有”式“大思政课”育人生态。
启动仪式上,扬州发布了“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首批博物馆、纪念场馆榜单,涵盖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史志馆等85所多元场馆,并向首批导师团队颁发了聘书。活动现场,扬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还发出倡议,呼吁以“运河思政”品牌建设为引领,通过“五联结”“六步走”“四保障”,深入开展“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打造更多“博物馆里的思政金课”。
从“三融三有”到“百校百馆”,此次行动是扬州联动全市博物馆、史志馆、图书馆、革命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各类社会教育资源,持续丰富和拓展“运河思政”品牌内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我们将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实现校馆责任、目标、党建、资源、空间‘五联结’,引导各类社会教育资源打破行业、地域、形式、空间等局限,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介绍说。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顾月华指出,希望全省各地各高校更好聚焦“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这一主题,深入开发系列精品课程;更好培养培训,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实践锻炼,培养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强的思政课教师,推动博物馆资源更好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协同联动,探索开展校馆结对共建,联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具有本地本校本馆特色的思政课品牌,努力推动江苏思政课建设迈上更高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