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意义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过年的意义

■丁东

每至春节,我的心里总是别有一番滋味。过年,已然成了一种情结、一种隐喻、一种信仰。过年图个啥?吃喝玩乐、红包奖金、拜年问候、总结展望……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每逢春节,人们会备年货、扫屋子、贴门神、贴福字、穿新衣、燃爆竹、守岁、祭灶、祭祖、拜年等,在我看来,这一个个文化符号和过年习俗,都有它的内在意义。

为何扫屋子?寒冬腊月成了先民生命中的一道坎。年关临近时,先民效仿皇宫中举行的“大傩”仪式,清扫屋子,清理杂物,掸除灰尘,旨在驱逐疫病冻馁之鬼,这种做法被称为“逐除”。

与逐除类似的是贴门神、贴春联、燃爆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远古时期,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山里住着神荼、郁垒两兄弟,每天清晨,兄弟俩召百鬼训话,但凡哪个鬼怪祸害了人间,便将它绑了喂虎。缘于此,人们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的神像,挂于大门左右,所谓“绘二神贴户左右”,用以驱鬼避邪。于是,贴门神、贴春联便成了过年习俗,也有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何燃爆竹呢?《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由此可见,燃爆竹并非只是娱乐,还可以驱瘟逐邪。

大年三十,乃“月穷岁尽之日”。先民为度过草木不生、食物匮乏的岁末,必须提前储备食物。于是,人们便有了蒸年糕、蒸馒头、备年货的过年习俗。

为何要守岁?守岁源于远古时期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身黑手白、名为“祟”的小妖,每到年节便出来祸害小孩。祟在小孩的头顶轻抚三下,小孩便会发烧生病。父母为庇护孩子,免遭祸害,便点亮灯火,不离开孩子,直至天明。父母的做法,始称“守祟”,后衍变为“守岁”。

据传,古时有一对夫妇,老来得子,对孩子百般疼爱,不敢有丝毫闪失。除夕夜,为防止孩子因睡着而被祟偷摸了头,便用红纸包了8枚铜钱,让孩子玩耍。夜深了,原本小心守护孩子的老夫妻俩,实在顶不住困意,睡着了,孩子玩着玩着,也睡着了。在此危险时分,祟出现了。然而,当他走近孩子,正欲伸手摸头时,小孩枕边陡然亮起一道耀眼的金光。祟大吃一惊,尖叫着落荒而逃。此后,老夫妻用红纸包铜钱的做法被效仿、传承下来,衍生了“压岁钱”的年俗。

《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孝经》也有“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说法。扫屋子、贴门神、贴春联、燃爆竹、备年货、守岁等年俗,体现了古人对生存的渴求,对生命的珍视。这正如孟子所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此外,年节来临,古人还想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先祖的感恩,便形成了直接的、物化的情感表达方式——祭灶和祭祖。

祭灶,也称“媚灶”,有讨好灶神的意味。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玉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监察人间的日常善恶,并在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上天,向玉帝报告监察结果。“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做了有违本心的事,担心灶王爷打小报告,因而呈上糖果等供品,敬香祭拜,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一做法,实则出于敬畏。

祭祖是最隆重、最具仪式感的年俗,不但祭品丰盛,而且过程繁杂。小辈们在香烟缭绕中,怀着虔诚之心向先祖跪拜叩头,缅怀祖先,祈求福佑。祭祖之外的习俗还有给长辈拜年,为长辈祈福。祭祖和拜年的年俗,很好地诠释了“孝”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孝”的字形看,“孝”由“土”“丿”“子”组成,乃“老”“少”和合而成。“土”代表大地,“丿”代表天降,“子”代表小辈,寓意上下传承,长辈是小辈的天。小辈们正是在祭祖、拜年的精神洗礼中,变得懂事成熟,渐渐担负起代际延续、文明传承的重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渐渐脱离驱鬼避邪、守护生命这一简单的精神需求。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间节点,过年早已升华为人们聆听生命回响、细数旧年点滴、祈望来年美好的情感寄托,其象征意义深厚。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作为一种强劲的文化存在,年俗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了数千年。现如今,人们总感叹过年的氛围不浓,那是物质富有、精神相对贫乏的缘故。如果连过年都被当作一件麻烦事,那我们的生活还有快乐之处吗?“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便路途遥远、风尘仆仆,哪怕只是在家住上一夜、吃上一餐,也能让人从工作忙碌中抽身、在跋涉奋斗中停顿,这何尝不是岁月静好、人生愉悦?

过年,不仅仅是简单的过节,其本质是一种精神象征,蕴藏着巨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它是中华民族生命追求的精神支柱,更是华夏儿女情感释放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