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率先破局,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王佳佳 胡佳新
2024年10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指引了新方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顺应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趋势,契合现代教育多元发展的迫切需求,切实回应了广大民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望,意义深远而重大。江苏省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方面具备较好的前期基础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应率先破局,提供“江苏经验”,在全国“教联体”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联责任:以平台建设为中心
构建交叠影响域
“教联体”建设应当以平台建设为中心,组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育人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牵头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建立省级家校社协同育人信息平台。平台设置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交流沟通及活动组织等功能模块,将家庭、学校与社会机构联为一体。学校能够借助平台及时发布详尽的教学计划、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各类共育活动的相关信息;家庭则可以上传孩子的居家学习情况和展现特长的资料;社会机构也有机会展示教育服务项目和公益活动详情。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台将为学生精准推送个性化教育资源与成长规划,提升家校社信息对接效率与流通效果。
笔者建议构建省、市(县)、学校三级会商机制。在省级层面,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妇联、文旅、民政等部门,成立“教联体”省级会商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及跨区资源协调;在市(县)级层面,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建相应的会商协调小组,负责落实省级政策,结合本地实情细化实施细则,推进家校社合作事务,如组织校社对接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师资培训等;在学校层面,设立校级家校社协同育人会商工作小组,成员涵盖校长、教师、家长及社区代表,定期研讨本校家校社协同事宜,如学生个性化教育方案、家校教育活动衔接、社区资源入校计划等。层次分明、紧密协作的三级会商机制,有助于明确各主体职责与分工,将宏观的政策导向与微观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联资源:以合作项目为重点
打造育人品牌
“教联体”建设应当以合作项目为重点,充分发掘家长的职业资源、学校的专业资源、社会的教育资源,打造育人品牌。
笔者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示范项目培育工作,在全省遴选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和推广性的家庭教育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项目申报主体包括学校、社区及社会教育机构,内容涉及特色课程体系、家校合作创新模式、家庭教育沉浸式体验基地建设等。对这些示范项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专业指导等多方面保障,并深入总结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在全省范围内宣传推广,致力于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家庭教育活动品牌,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全省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创新发展,提升整体水平。
同时,应当强化育人品牌的打造,组织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家庭需求,开发涵盖亲子沟通、品德培养等多方面的系统课程,采用线上活动(如视频讲座、现场直播、互动课程等)与线下活动(如利用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亲子交流等)相结合的方式推广与实施,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与能力。
学校可以为小学生家长设计“幼小衔接”线上专题课程和线下亲子阅读、手工制作等活动;为中学生家长开设“青春期孩子心理调适与学业引导”线上讲座、线下亲子心理健康拓展训练等活动。同时有计划地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名师工作室,培育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专业支持。学校还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安排、提供补贴或奖励等方式,吸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推动家校共育的可持续发展。
联空间:以场馆资源为载体
整合育人渠道
为进一步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空间和渠道,我省应积极建立社会场馆与学校之间紧密对接的合作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联合文旅、科技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共同搭建社会场馆与学校对接的信息库和合作平台。信息库囊括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的基本信息、资源特色和服务信息。学校依教学和课后服务所需搜索资源、提交申请,场馆据此定制服务方案,如博物馆安排专人到校开设专题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剧院为学校艺术社团提供场地与指导等。
同时,为确保校社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合作评价机制,定期对校社合作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合作策略和资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合作流程和服务内容,确保合作的质量与效果。
笔者建议充分利用社会场馆资源,创新社会场馆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场馆以多样化的形式深度融入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场馆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课后服务内容。
一是将社会场馆的部分教育资源“引进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教育体验。例如,学校可以将科技馆展品引入校园,设立科普区,定期更新。二是有序组织学生“走出去”,充分利用社会场馆的专业场地和资源优势开展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在图书馆开展阅读、写作活动,在自然博物馆开展户外探索课程,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体育或艺术特长培训课程。同时,对于家校社合作的开展方式,倡导采用公益服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社会场馆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或服务,学校则为社会场馆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品牌宣传机会等。我们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与知识领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促进家校社深度融合。
(王佳佳系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胡佳新系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