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扬州大学深挖文化元素,寻找鲜活思政素材,以搬上舞台、融入生活、走上网络等方式——
引领青年逐光前行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王一凡 邹心悦
“夯歌震得河冰裂,箩筐压得扁担弯,咱三江营的泥腿子能叫旱龙改道哩!”在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斑驳的夯土墙前,10余名亲历者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年轰轰烈烈、团结一心兴修水利的奋斗故事。这个寒假,扬州大学大型原创思政话剧《一江清水向北送》的团队成员们实地走访了江都水利枢纽、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地,通过深挖历史、逐帧记录,为话剧进一步打磨升级注入了鲜活的思政素材。
《一江清水向北送》自上演以来,深受师生好评。它不仅是扬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经典剧目,更是该校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持续寻找鲜活思政素材,积极探索沉浸式青年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
青年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如何引领“拔节生长”的青年学子筑牢理想信念、向光向上成长?近年来,扬大针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不断探索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工作方法,发挥“青青”相吸优势,建强理论阐释队伍,放大“青”言“青”语作用,激发青年精神共鸣,以“搬上舞台”“融入生活”“走上网络”等方式,实现青年和理论的“双向奔赴”,引领广大青年逐光前行、拔节向上。
“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在扬大举办的“菁扬·闪亮的青春”主题信仰公开课上,2024年泰国国际青年厨师大赛双项金奖获得者、教师吴鹏,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学生王凌晔,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校友朱赟德等多位优秀青年依次登台分享了自己的奋斗故事,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堂“青春思政课”。
青年站“C位”,理论宣讲添活力。近年来,扬大积极打造“菁扬”系列信仰公开课,充分挖掘优秀青年党员、团代表、团干部、朋辈榜样等资源,成立青年讲师团、博硕士理论宣讲团、大学生红色讲解团等10余支、涵盖400余名团员青年的“菁扬青言”青年理论宣讲队伍,将青年元素、青年活力、青年话语融入理论中,让更多团员青年成为传播思想“火种”的主力军。
2024年8月,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思姚入选江苏团省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青年讲师团后,便全心投入“备课”工作,开启了全省巡回宣讲。刘思姚带领团队相继开通城市“红色巴士”、校园“红色专线”,以带着青年味、乡土气的话语,讲述“巴士”路线中的红色故事,建起青年理论学习的“移动课堂”。
如何更好推动青年人与新思想碰出火花、产生共鸣,一直是青年理论学习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扬大依托“青马工程”培训班、“菁扬”系列信仰公开课、微团课、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等平台,聘请校内外“老中青”专家、“金牌”讲解员等担任导师,构建了“理论培训+宣讲技巧+集中备课+实战试讲”的“全链条”“全方位”理论宣讲工作体系,打造了一支支功底深、活力强的理论宣讲“青骑兵”。
“要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双向奔赴’,需要不断创新形式。”该校团委书记陈佩沛表示,扬大始终坚持“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工作思路,将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科专业紧密联系,让青年在理论阐释过程中有“共鸣”,也能“共情”。
“这片稻田就是我们实践服务的最好收成。”在扬大文汇路校区水稻试验田中,该校农学院“田管家”志愿服务团队们在“田间团课”中喜迎丰收、共话振兴。“田管家”实践团队负责人李康睿表示,团队奔走在江苏省内的不同水稻试验示范基地间,致力于当好“田管家”,助力丰收路。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2024年暑期,扬大组建理论普及宣讲团、爱国主义教育团、乡村振兴促进团、基层服务实践团等十大类、1400余支实践团队,组织2万余名大学生开展火热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入青年行。
社会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近年来,扬大不断拓展思政育人空间,提高理论阐释效能,搭建多层次实践育人平台,推进网络思政中心建设,在实践中激发理论的澎湃动力,用掌上“能量池”激活心中“信仰源”。该校集团式建立11个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室,其中2个工作室入选全国、全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构筑起“行走”的网络思政矩阵,以“大流量”汇聚“正能量”。
“我们将持续探索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让党的声音在青年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青春动能。”扬大副校长蔡颖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