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省委教育工委深入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专项行动,促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党建联建迸发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阿妮尔
“2024年,9个院系党组织与12家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展了35次联学联建活动。”“学校围绕文化产业、兴农产业、健康产业等实施对接产业链党组织共建项目16项,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上开展党员教育新模式。”“选派青年党员教师深度融入智能制造、新能源发电等产业链,为链上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服务。”……过去一年,我省高校党组织积极对接产业链党组织,高校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高效率转化为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优势。
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校何为?2024年,省委教育工委会同省委组织部创新开展“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行动,推动全省高校深度对接产业链党组织,以党建联建形式搭建校企高效沟通、产业有效合作、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的叠加效应。
广泛联动共建,
“红色纽带”连通产学研用
推出《在常高校助力“1028”产业体系优势平台(院系)索引》,“产业链党建校地共建实践基地”和“常州市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坚党小组”授牌成立,在常高校与市级产业链牵头部门签订党建共建与产学研合作协议……2024年12月30日,“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常州专场“干货”满满。近年来,在常高校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组织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同频共振。
近几年,省委组织部指导各地根据产业集聚程度、发展阶段等情况组建产业链党组织。2024年,省委教育工委结合教育部开展的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不断完善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的工作机制。
“高校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阵地,又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要以组织力增强驱动力、发展力、竞争力,更好地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坚强支撑。”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表示。省委教育工委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工作方案,深化校企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党员协同攻坚小组、推动加强共建共享共用、组织党员专家技术咨询指导、针对性地转移转化科研成果,推动政产学研各界资源向产业链集聚。
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我省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行业资源优势,通过与链上企业、产业链党组织、地方产业链主管单位对接,将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链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紧密融合,基本实现与产业链党组织对接“全覆盖”,全省高校与858个产业链党组织深度对接,服务链上企业超万家。
南京江北新区智能装备产业链党组织涵盖21家企业,涉及环保设备制造、控制系统、服务机器人、装配制造等领域;太仓市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聚焦航空关键零部件、航空机载系统等领域,集群党组织覆盖11家企业……根据省级层面编制的《全省产业链党组织基本情况汇编》,高校“按图索骥”,实现精准匹配。
对接中,各单位通过理论联学、阵地联建、活动联办、发展联动、品牌联创等方式,打通校企产学研合作的信息壁垒和机制障碍,引导各类资源精准流动,实现“1+1>2”的工作效能。
架起互动桥梁,
“红色引擎”驱动事业提速
“我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共生共荣的‘一条船’精神是我们的共同价值理念。”在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党组织联建共建启动仪式上,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建新表示。江科大依托产业链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建,选派10名党员科技特派员、成立12个党员科研攻关小组,瞄准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重大战略产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共同解决船舶海工产业发展关键问题。
高校党组织和产业链党组织有效对接,让双方聚焦国家和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智聚力解决链上企业技术难题,这是我省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转移转化关键堵点的创新尝试。“党建联建让高校对区域、产业需求更加了解,更能有效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供给。”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潘漫表示。
2024年,教育部和我省签约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省委教育工委积极开展校企党组织对接,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协同攻关,在产教融合中把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
海安南通大学高端纺织研究院是南通大学与海安市人民政府联合建立的高端纺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以来,研究院新增产学研项目18个,服务企业20余家。据了解,南通大学各二级学院党委与16个市级产业链党组织签订了共建协议,并成立了“高端纺织技术”“现代船舶与海工绿色修造技术”等10个攻坚党小组。
淮阴工学院充分发挥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团队作用,与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以泽团队、江苏高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共建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提升办学水平。”该校党委书记常绿说。
当前,全省高校和产业链党组织广泛共建“高校党员专家+企业党员工程师”联合攻坚小组,梳理高水平学科专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价值创新成果“三张清单”,精准为链上企业送技术、送服务、解难题。各院系推动教师党支部针对性选择产业链党组织开展结对行动,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2024年,我省71所高校的110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强国行”团队,数量居全国第二。
提升联建实效,
“红色平台”助力人才成长
学校党委带头走访联建产业链企业,产业链企业组团进校招聘,提供岗位2000余个;对接的产业链党组织专门组织链上83家单位开展秋季招聘,为学校毕业生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与产业链党组织对接以来,南京工程学院充分利用联建“红色平台”带动学生就业,成效显著。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党组织与产业链党组织有效对接的生动实践。2024年,我省举办“服务新质生产力 校地强链促就业”秋季校园专场招聘会,有效招聘岗位较往年提升10%。党建联建过程中,校企、校地在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有效协同攻关之余,也在日益紧密的联系中推动人才培养合作升级。
对接实践中,我省高校深化与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党建引领协同育人,培养在校学生,也培养企业员工,回答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互派挂职人员等方式深化共建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联合培养等方式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京工业大学全国、省级“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联合3校2村1企党组织开展“数智乡村”党建联建,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南京林业大学实施产业链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共建育人基地、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实训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推动校企、校地人才共育、信息互通、精准对接。
育学生,也培师资。各高校积极选派党员骨干担任链上企业技术顾问,引导教师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自觉实现观念理念转变与知识能力更新,成长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同时,探索以“企”为媒引育人才,积极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等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最大程度满足高层次人才发展需求。
为确保对接联建实效,省委教育工委将高校党组织对接融入产业链党组织情况及作用发挥情况列为江苏教育领域党建重点举措,有效引导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主动作为、精准对接、共建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