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近年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三维并进”培育时代新人
■本报通讯员 张书 唐梦
2024年4月,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思政教育课程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6月,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萌新磨课、骨干练兵”活动一等奖;11月,在第七届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政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4门课程全部参赛且全部获奖……这一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各类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屡创佳绩,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近年来,徐州工业职院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因地制宜打造“一站式”思政工作品牌,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强大引领力,协同培育时代新人。
汇聚合力,
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
临近寒假,徐州工业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依然步履不停。该院召开2024—2025第一学期督导听评课反馈会,该校督导组成员就听课情况进行反馈,肯定教师的教学表现,并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博表示,学院将持续组织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容,鼓励教师间互相听课学习,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徐州工业职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每学期,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政课教学工作,校党委班子成员深入思政课堂听课,亲自上思政课,担任思政新教师指导教师。该院还定期召开“书记有约”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指导思政课程建设和思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大思政课必须置身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大系统中,在更大范围、更新场域、更多维度,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王博介绍说,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与多个红色教育基地签订“大思政课”共建协议,开展实践教学。如与徐州市马庄村联合开展香包设计、直播带货等,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围绕淮海战役历史研究、文创产品研发等开展校馆合作,真正将思政小课堂连接到社会大课堂中。
为进一步汇聚思政育人合力,徐州工业职院还与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徐州市九里山实验学校等6所中小学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合作,定期举办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教学展示、党团班队共建等活动。“我们成立了‘六共六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包括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教案共备、教改共研、师资共建、金课共创,一体化推进各学段的思政课建设。”徐州工业职院党委副书记李红说。
“感受艺术魅力,体悟思政力量”“大手牵小手,红色基因共传承”、馆校联动举办“汉像石语青春绘”……近年来,该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立足地域、生动鲜活,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走到身边,
坚守日常思政“主阵地”
“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身体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在徐州工业职院“汉源徐州 字韵千年”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中,教师演示隶书运笔技巧,学生们以笔为舟、以墨为海,了解汉字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丰厚哲理,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徐州工业职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打造“美育+思政”立德树人新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2024年4月,江苏首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习所”在该校正式启用,“竺派艺术”越剧传承人竺小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梆子传承人燕凌等一批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定期面向学生授课、排练剧目。传习所配备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工作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工作室、非遗工作室等功能室,拓展师生素养成长中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家风讲堂等10余项功能并馆建设,围绕工作坊建设、俱乐部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等,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彰显职教特点的优质育人项目和有影响力的育人品牌。
课余时间,该校7个行政部门定点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厅,为学生提供学籍管理、成绩查询、学生证办理、宿舍维修等47项服务,集中解决学生的日常所需和急难愁盼。此外,该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还开辟思政纵横间、智育拓展坊、体育发展室、美育陶冶苑、劳育工作站、积极心理体验区六大主题空间,定期举办“青讲倾听”“榜样对话”“农耕园”等品牌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真实、放松的生活场域中接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式教育,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
创新形式,
扩大网络思政“主战场”
面对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05后”大学生,徐州工业职院始终坚持“学生关注点在哪里,思政教育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通过“云阵地”“云课堂”“云服务”等,以鲜活的网络育人载体与表现形式凝聚青年学生。“我们构建‘12345’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和校—院—班三级联动,开展阵地建设、文化供给、人才培育、思政研究四大任务,实施强基、培优、领航、护航、提质五项工程。”徐州工业职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庞世华说。
线下“面对面”,线上“屏对屏”。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围绕爱国爱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法治教育等主题,创新开展“信仰公开课”“我的青春故事分享会”“实践归来话成果”等网络育人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此外,该校倾力打造网络育人“追光”品牌,“追光工作室”围绕学生的思想之惑、信仰之困和精神之需推出系列专栏,“追光周记”“追光朗读者”“追光电影院”等成为青年学生可亲可信、可知可感的思政精神园地。“从发现险情到炸药包爆炸只有0.75秒,王杰下意识直面死亡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我想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体现。”校级网络思政名师王军雨制作的微课“赓续王杰精神 勇担青春使命”引发师生强烈共鸣。
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思想,让学生有“共鸣”、能“共情”?徐州工业职院网络思政教师通过漫画、微视频、H5等新媒体传播形式创作系列网络作品,以歌曲唱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以红色故事广播剧讲述百年党史。为贴合“05后”青年学生特质,该校还创作“工小宝”“工小团”卡通形象,通过视频、音频、海报、表情包等方式开发原创网络产品,让“有意义”和“有意思”同向发力,不断增进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